巴曙松:互联网消费金融覆盖了传统消费金融的空白

2017年11月01日 08:4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傅蔚冈:

  现金贷业务瞄准的是传统金融机构不大关注的客户群体,这个群体无法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服务。有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为5.97亿张,人均持有信用卡0.34张。但任何一个群体都有借贷的需求,当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给他们提供服务时,自然会有另外的机构来填补这个空白。即便是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都存在着庞大的中低收入阶层,而这个阶层也广泛依赖于现金贷业务。这意味着,至少到目前为止,现金贷这样的产品可能无法从市场上消失。

  莫开伟:

  现金贷作为刚诞生的金融新事物,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对此,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同时,现金贷仍亟须克服两种不良经营倾向:一方面,把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放在同等重要位置,防止只重业务拓展而忽视经营风险的不良倾向;另一方面,把业务发展与守法合规经营放在同等重要地位,防止只为扩张业务而不惜违规或大打监管“擦边球”的不良倾向。树立行业守法合规经营理念,牢固社会责任意识,坚决守住监管法规底线,不越监管“雷池”半步。

  薛洪言:

  如果承认现金贷是个危险的游戏,当务之急是控制增量,提高高利率的现金贷平台发展新借款用户的门槛,堵住“偏门”才有更多的人走“正门”;其次便是对存量问题进行摸底排查,重点关注资金用途风险,扶持场景借款,谨慎对待过度借贷行为,避免粗暴停贷引发风险;风险可控后,最后才是从业机构的准入门槛和金融持牌问题。现金贷有没有明天呢?当然是有的,从大趋势上看,依旧是蓝海。只是,短期的风险和问题需要先解决,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步子便不能太快。

  杨玉龙:

  要“现金贷”不要“陷阱贷”。让现金贷运行在阳光下,强化监管是首位,用户的智商和财商同步提升更重要。比如,贷款时应认清平台的资质,规避“黑高利贷”陷阱;量力量财而行,无论是选择什么样的贷款平台,须制定好自己的还款计划,以免落入“借新还旧”怪圈;再者,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应积极通过法律渠道保护自己。

  张明:

  “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是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提法。这意味着金融监管偏紧的格局将依然延续,控风险与去杠杆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金融监管不会显著放松;也意味着央行将在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两个领域同时扮演重要角色。

  黄益平:

  下一步金融开放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完善与开放金融体系相匹配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有效预防并化解金融风险;积极增加汇率的灵活性,更多地让市场因素决定汇率水平。更高层次的金融市场开放主要是规则的统一。要以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积极构建对外投融资框架;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建立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框架,并稳健地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巴曙松:

  金融科技的兴起,催生了互联网消费金融。虽然传统消费金融机构在业务、风险控制方面会受到更多的监管限制,关键信息获取能够依靠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从正规银行体系获得融资的渠道也比较通畅,便于获得更多资金支持。但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的目标客户群主要是年轻、低收入人群,覆盖了传统消费金融机构客户群的空白,与之形成了互补之势。

  程实:

  2018年,全球政策“换挡”既迎来机遇,亦面临动荡。换挡的快慢将深刻影响各经济体的中长期复苏前景。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孤岛主义、地缘政治冲突等威胁未消,经济、金融周期错配引发的系统性风险隐患渐生。动力和压力交叠,更加凸显区域和全球治理公共品的重要性,将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新变革开创新空间。有鉴于此,2018年,G20、APEC、亚欧会议、“金砖+”等政策协同和多边合作机制有望进一步发展,石油计价结算体系多元化和“一带一路”建设亦有望加速推进。

  盛松成:

  近年来,销售规模成为房企追逐的目标,高价拿地、高成本融资、高负债运营屡见不鲜,由此增加了企业风险。在行业调整期,风险爆发的概率也大大提高。尽管房地产融资模式众多,但就具体房企来讲,有效的融资渠道有限,部分企业甚至仅能依靠银行贷款。拓宽融资渠道,能够有效应对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江德斌:

  “双11”促销已持续多年,虽然每年的交易额都在增长,商家的热情一直不减,每年都出现新花样,可很多消费者却产生审美疲劳,对名目繁多的促销规则不再热衷,反而倾向于简单清爽的促销活动。而且,随着进入消费升级阶段,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下降,不再为研究一点差价花掉半天时间,更希望买到物有所值的商品。因此,商家应看到消费行为、消费心态的变化,别总是停留在打折促销阶段,要适应新时代的消费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优质优价商品和服务。

  王石川:

  缓解“夹心层”的房屋焦虑,应该从保障租房权益入手。从“有住房”到“有房住”,从“居者有其屋”到“住有所居”,不少“夹心层”已刷新观念,不再追求必须拥有产权住房,租房是可接受的选项,但在现实面前他们有苦难言。从被无良中介坑骗,到租房品质不佳;从租房无法享有相应权益,到遇到问题维权难,这些都反映出现有的租赁体系应该尽快完善。

  (本栏目稿件只反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