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可炼 人心难防

2017年02月24日 07:2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梁 睿

  近日,媒体关于河南灵宝百亿黄金骗贷案的报道让人震惊。据报道,河南博源矿业有关股东、高管利用掺杂了钨的自制假黄金从河南、陕西两省农村金融机构质押骗取贷款,涉案金额超过百亿元。

  造假的骗子固然令人憎恶,但更应该关注的是为什么此案中的金融机构会中招。从金融机构一线业务操作层面来看,按照一般的信贷发放流程,不仅要看贷款方提供的抵质押物是否足额匹配贷款;更要审查贷款人的真实背景、贷款资金的真实用途、贷款人还贷的资金来源等具体信息。再从贷款审批的角度来看,还要看贷款期限长短、额度大小,贷款人行业景气程度以及当前金融机构的贷款集中度。例如县一级的信用联社,能够审批的单笔额度一般在500万元以下,贷款额要累积至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除了伪造身份信息、拆整为零骗取贷款外恐怕没有别的途径。

  假金造得惟妙惟肖,虽一时大意不能识破,但那么多贷款顺利通过道道关口,层层审批,源源不断地流进骗子的口袋,难道有关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发现不了其中诸多“不太寻常”的疑点吗?从相关的报道可以发现,目前已有涉案金融机构的有关工作人员被带走调查,具体情况如何,到底有没有“内鬼”?相信随着案情的进一步披露,真相必然会大白于天下。

  真金可炼,人心难防。在技术上辨别真假,治标不能治本;再好的规章制度,没有人去落实,也只是一张废纸而已。在博源矿业有关股东、高管用假黄金骗贷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涉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高管一路开绿灯,骗子的戏法何以得逞?金额何以累至百亿之巨?

  当前金融机构坏账频发,这既有经济下行的因素,更有管理不善的原因。除了假黄金质押,还有假身份、假仓单、假汇票、假流水、假合同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骗局,中招的金融机构不胜枚举,细观其中不少案件,都能见到金融机构“内鬼”作祟的身影。从这个意义上说,防范道德风险,把高管的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把影响业务决策的人为干扰因素降到最低,恐怕是金融机构一项更为紧迫的任务。(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梁 睿)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