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喊学生早起体现育人“好姿势”

2017年10月24日 12:21   来源:东方网   张翼

  每周一、三、五的早上6:30-7:10到操场领取“阳光早餐卡”,晨跑800米或者晨读二十分钟后,再用手中的“早餐卡”即可兑换价值3元的食堂早餐券。近日,郑州大学推出的“早餐工程”活动每天都吸引了上千名学生自发早起,参与其中(10月23日《中国青年报》)。

  为了让大学生早期,不少大学确实煞费苦心,有采取免费或优惠供应早餐的,有“起床协会”组织异性同学“叫起床”的,也有把早餐停供时间卡住的,各种花式叫醒让人一次次生发“别人家的大学”之感慨。面对已经是成年人群体的大学生,是否、能否早起,有没有晨跑或晨读的习惯,不太好采取类似中学那样的强制组织形式,但是可以用一点“小恩惠”、“小情调”来予以强调和提示,就显得适度而有温度,以此系统打理大学生思想教育和人格修养的创新方案,也蔚为大观。

  就像参与“早餐工程”的大学生所说的,有的最开始可能是凑热闹,但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习惯,还有的是以此作为激励自己起床的由头和“抓手”,让每天第一缕阳光照射到自己身上。由此,很多大学生会更懂得校方的一番苦心孤诣,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形式更重要的,是在高等学府里,有那么多年轻人能够迎着晨曦出现在操场上,展现生命的律动,开启新的一天。而为了早起,熬夜打游戏等情形发生的可能会少一些,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也会被倒逼出来,尤其是像宿舍集体打卡还可以多得一块钱,大概很少会出现有在网吧刚“通宵”结束,进校门正好赶上领“阳光早餐卡”的。

  大学“花式”喊学生起床,体现的是高等教育提供者的一种可贵的责任践履,但是否如部分网友所假想的那样,折射了现在大学生睡懒觉比例比较高?或者主动早起自觉求知的意愿不够、对功利的“购买式”成长激励更适应呢?在没有充足的统计调查依据之前,这种臆测还是要保持足够谨慎。无论是从身体健康还是日常教学需要出发,早起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学校想方设法喊大学生尤其是大一学生起床,意义在于更顺畅地实现高中阶段和大学生活的作息规律和求知劲头延续,其形式意义和象征意味显然要大于具体针对性,也未必就是基于日上三竿还有大批学生在睡懒觉而起。

  况且,对于校方而言,如果仅仅从学生上课迟到、打瞌睡,考试挂科、延期毕业等消极层面予以节点管控,总还是显得有些滞后和生硬了,提前多做一点鼓励引导的正面工作,对新新一代大学生来说,可能效果会更好,也被事实证明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唯一需要郑重考量的,反倒是有关早餐优惠或免费的钱,到底是怎么“来”的,如果归根结底是所有学生的“羊毛”,那么,在惠及起得早的学生时,也有必要把招呼打清楚,账目交代清楚,而且这种让利行为绝不能影响学生伙食的供应品质。毕竟,除了保持良好作息之外,饮食健康自然也是很重要的。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