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丰:企业该不该大力搞基础研究?

2017年10月20日 21:31   来源:环球时报   王元丰

  近日,阿里巴巴宣布成立“达摩院”,三年计划投资1000亿元,进行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研究。这条新闻引发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提出一个问题:企业到底该不该搞基础研究?

  我说:应该!按照美国著名的研究报告《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的说法,“基础研究并不考虑实用的目的,它产生的是普遍的知识和对自然及其规律的理解”。尽管这类研究的成果是新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往往不能直接转化为产品,马上给企业带来利润和效益,但是基础研究却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先导,很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产品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很多当时看似无用的新知识,日后却被证明很有价值。而且,基础研究还直接关乎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十九大报告就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

  中国的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这些年几乎每年都以超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16年,中国R&D经费达到15676.7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1%,早就超过欧盟水平。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偏少,经费投入强度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另外,中国企业虽然是中国研发经费的主要贡献者,但支持基础研究的经费却很少。2013年,中国仅有8.61亿元基础研究经费来自企业。相比之下,2012年美国企业提供的基础研究经费为159.62亿美元。

  以上数据彰显,中国增加基础研究的紧迫性,以及中国企业在此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那么,企业大力投入基础研究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一定要企业组建研究院自己搞?搞基础研究不是科研人员完全“自由”,漫无边际,而是要有所依据。中国《“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第一条原则就是:“坚持鼓励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国家搞基础研究都不完全是“自由探索”,企业就更不会了,而要为企业发展服务。

  这样的研究工作,一定由企业自己开展吗?回答这样的问题,看一个事实就行了。那就是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研究院(中心),科技型跨国公司或者大企业的研究院更是规模庞大。这一方面是为了减少产学研之间技术扩散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使基础研究更好地面向企业需求。

  至于企业搞基础研究的效益与可持续性,答案也是肯定的,要找出好的发展模式,不能只局限在实验室里面,而须走向市场。只有这样,企业的研究院才能走得远。(作者是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