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起大早赶晚集”的出路在哪

2016年03月12日 09:36   来源:红网   张立

  全国两会上,屠哟哟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起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热议。然而,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新民指出,当前科研部门申请资金之难。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与国外同行同时研究,然而,由于经费审批过于繁琐,以至于日本专家获得突破最终获得诺家,而中国专家还在忙着找经费,耽误了研究进程。(3月11日《中国青年报》)

  诺贝尔获得者屠哟哟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视。但这也与基础研究领域存在的审批层次繁杂、经费报批效率低下的事实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何更好地推进重大基础研究工作,从宏观政策到具体措施,以及由此该从何处着手谋求破解之道。

  一段时间以来,因为基础研究涉及内容复杂,进程缓慢,使用需要巨额资金,见效慢等诸多特点,导致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不够、效率不高,难以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匹配,难以支撑起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特别是国家对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

  就像张新民所举的例子,在一些领域,国内专家的研究方向,与日本专家研究方向相同,但是由于国内在审批程序、经费使用等方面较为繁杂,导致国内专家找经费耽误了科研的情况。而日本方面在各个环节中高效落实,最终取得了突破,并获得了诺奖。同样起步,结果却不同,这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有一句话叫做“起大早赶晚集”,国内的基础研究,恰恰存在着这种弊端。当专家学者已经为新领域准备进行研究时,经费问题,一如无形的绳子一样,牵绊着他们前进的步伐。当道道关口打开,经费发放下来,曾在同条起跑线上的竞争者已经冲过了终点,或者最少取得了阶段成果,对于国内基础科学研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推进科技创新,推进基础性研究取得若干重大突破,已经写入国家战略,但是,在具体落实当中,仍然存在的道道关口,着实阻滞了科研专家们研究探索的步伐。不管是最近在国际上引起热议的引力波项目,还是中微子振荡项目,都存在着经费审批慢、投入不足等短板。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转型的加速器,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保障国家科研水平赶上甚至超过国外同行的重要因素。

  基础科学研究发展之困,除了面临审批冗长的尴尬,还面临着参与行政活动过多的问题。不少专家学者表示,他们过半数时间,不是在参加会议,就是在去往参加会议的道路上。正因为如此,不管是经费审批冗长,还是行政活动过多,都影响着包括基础科学研究在内的科学研究的进程。

  破解基础科学研究“起大早赶晚集”的被动局面,首先要改革科研经费申请使用的程序,让科研经费能够既灵活又有效,既推进当前急需的科研项目,也能在基础科学领域,有足够的投入。

  当然,在推动科学研究方面,是否设置诺贝尔战略,只是一个名目上的问题。只要捋顺体制机制,完全没有必要设立什么所谓的新战略。基础科学研究,不是为某个奖项所推进的,而是真正为了科研取得实效,促进发展,造福民众。打破观念的樊篱,捋顺体制的障碍,真正调动起科学家的积极性,基础科研“起大早赶晚集”的局面就能有效避免,也就不愁重大科研不断取得新进展。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