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互联网+制造业”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7年10月11日 08:51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盘和林  

  “互联网+制造业”使得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能够形成双向的链接与互动,这正是对制造业价值链的重塑与优化。相关企业也将借此获得比单纯的实物制造更大的利润与发展空间。

  --------------------------------------------

  最近,互联网大亨马云为“互联网+制造业”起了一个时髦的名称:“Made in Internet”(网络制造)。这句话走红的大背景是,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在发生从“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到“Made in Internet”(网络制造)的深刻变革,在这个意义上,全球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工业化时期,制造业通过规模经济来满足需求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这是“中国制造”风靡全球的根本原因,但信息化时期,制造业的需求端呈现出分散化、个性化等特征,并冲击着传统制造业的全价值链过程。因此,从“Made In China”到“Made in Internet”的转型,折射的是工业化经济时期的规模经济,向信息化经济时期的智能经济转变,这不仅意味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从需求端到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当下,世界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信息化的浪潮,使得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程度,取代了劳动、资本和土地,成为决定制造业“附加值”的最大要素。“互联网+”不仅是平台、工具和手段,也是驱动新技术、新产品的核心动力。

  早在1996年,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就提出了“数字化生存方式”的概念,即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毫无疑问,制造业也必须顺应这种“数字化生产方式”。

  在供需关系的角度上看待“互联网+制造业”,就能看出这种变革对“数字化生产方式”的顺应。经济学认为,资源总是稀缺的,但现实中,随着工业化革命后社会生产率大幅度提升,许多资源却进入了一种结构性过剩,这也是我国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规律错了,在这个时代,真正的稀缺资源,不是物质本身,而是资源的匹配性和个体需求的差异化。“供需错位”之所以会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实质上就是因为我国工业化规模经济的供给侧无法匹配信息化经济背景下个性化、分散化的需求。

  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够对海量的需求进行精准匹配。“互联网+制造业”使得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能够形成双向的链接与互动,这正是对制造业价值链的重塑与优化。相关企业也将借此获得比单纯的实物制造更大的利润与发展空间。

  以传统服装制造业为例,七八月份原本是个尴尬的时间段,因为夏装订单早已完工,而秋冬装的订单还没开始,不少工厂都会选择停产放假来度过这段日子,这使得大量的生产线被闲置,严重浪费了产能。而以“Made in Internet”为核心的“淘工厂”,让2万多家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服装加工厂能够在淡季开足马力加紧生产,他们依靠的是正是“互联网+制造业”带来的信息网络。

  以供给侧改革的视角看待“淘工厂”等“互联网+制造业”,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互联网+制造业”能使制造业提高供给、减轻库存、降低物流成本;第二,大数据、网红经济等供给侧改革中创新、要素资源的优化,也能让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制造业”正是推动制造业供给侧改革、供给升级的重要工具,而这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