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根本来源

2017年10月10日 10:29   来源:东方网   汤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十八大以来的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在这一阶段,必须更加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四个自信”。四个自信中,道路自信是最为基础、是前提,具有引领性,只有道路自信了其他三个自信才有坚实基础,那么道路自信又是如何来的呢?主要是三个方面:对发展道路取得成就充分肯定、对引领道路的理论正确性坚定信心、对未来正确性的实践得到充分印证,而这三方面又集中体现到我国取得世界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的工业化道路上。

  首先,肯定中国工业化道路取的巨大成就。为了实现中国的工业化,中国人民曾前赴后继,在黑夜中不断摸索,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才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通过支持农村改革和乡镇企业,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导入初级制造业,激励了原始分工和地方性商业网络,为大规模国内市场形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创造了条件。中国工业化道路才算真正开启。这一阶段虽然依赖国外技术,中国产品却真正进入了国际市场和生产网络,大大激励了全国性劳动力的流动和企业管理、销售、技术更新。2001年伴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海外市场的急剧拓展,经济繁荣和产业升级,再次激发了对生产工具大规模生产的需求,包括铁路、机械设备和所有中间和部件的生产。这样以能源、交通和动力工具的重工业革命也取得了成功。按产量计算,至2010年中国制造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时至今日,我国的制造业产值已是美日之和,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部门最齐全、最完整的工业。可以说,仅用40年时间,就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变成世界头号工业国和制造业中心,这样一条道路无疑是正确,且值得肯定的。

  其次,坚定中国工业化道路所必需的理论正确性。任何正确道路都是理论指引的结果,我国的工业化道路不再拥有欧美国家所走过的那种国际环境、资源条件和历史起点,只能在世界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变革激荡的大环境下进行。由此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准备不可能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所说的那样,自由放任地由市场来一步一步缓慢推进。事实上,即使西方工业化从来不是自由放任小农市场经济的产物,而是国家为了赢得国家生存和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国家和市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不断产业升级的结果。由此根据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和条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并根据创新的理论进行实践引领就成为必需。毛泽东时代,我国一穷二白,赶超战略是主要的理论来源,正是赶超才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然而这种工业体系却没有转化为国家现代化的引擎;邓小平根据我国的群众实践创新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对外开放观,启动了工业化进程并不断按照工业发展的需要推进改革直到当前。目前工业化已到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由此党中央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理论并用于指导实践。可见,我国工业化道路无时无刻都有着足够坚定的理论信心。

  最后,印证中国工业化道路未来正确性的实践。我国正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这过程中有着许多结构性问题和障碍,国外的诸多案例也表明,这一阶段最容易导致中等收入陷阱,导致国家发展的停滞。由此推进结构性改革就是协调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系,在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同时又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做到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任务相互关联、环环相扣,并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体现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和任务落实的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意味着中国工业化道路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无论是肯定成就、坚定信心还是印证实践,关键还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平年代国家最重要的就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了这一主线,将中国的工业化历史中的正确和错误反复比较、提炼升华,并不断根据现实状况和具体展开的实践,从中寻找新的可能性,且这种可能性的成果最大程度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正是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产生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四个自信”提供了不竭动力。(汤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