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画廊:用信息透明匹配慈善热情

2017年08月30日 07:31   来源:燕赵晚报   龙敏飞

  8月29日上午开始,很多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分享一个公益活动,这个名为《去“小朋友画廊”,用一块钱鼓励他们的天真与天赋》的h5,在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刷屏了无数人的朋友圈。参与活动的用户每购买一幅特殊人群的画作,就向腾讯公益平台上的“用艺术点亮生命”公益项目进行了捐赠。(8月29日 澎湃新闻网)

  “小朋友画廊”公益活动的效果非常惊人,截至8月29日13时,整个项目筹款金额已突破1000万元。在29日中午短短30分钟内,参与人次就增加了100万,应该算是一次全民级的公益活动,也是一次成功的慈善营销。

  这次活动也引发一些质疑:第一,这个活动是真的吗?不会是骗子吧?第二,根据新《慈善法》,开展公开募捐应公布募捐组织名称、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募捐方案、联系方式、募捐信息查询方法等信息,这家募捐机构是否具备相关资格?第三,许多画作还是给人极大的艺术感,乃至视觉冲击力,真的是自闭症患者、脑瘫患者、精神障碍患者、智力障碍患者等群体的孩子所画吗?背后有没有人代笔?

  对慈善事业来说,有质疑终究是好事,因为,有质疑才有关注,也才有相应的监督。因为存在质疑,腾讯方面及时予以回应,称“小朋友画廊”是一个线上线下互动公益项目,没有“投资商”。同时,相关募捐机构的公司介绍、资格证书等也能同步查询到。至于代笔的质疑,笔者朋友圈一名做公益慈善的人士表示,讨论画作有无代笔,是否值得花一元钱支持没多大意义,“小朋友画廊”的立意并非要培养艺术家,其看中的是艺术对特殊人群的疗愈作用。画画更重要的是过程,若他们并非独自完成,而是有人陪伴,这正是项目所倡导的。

  “小朋友画廊”从被质疑到各方及时回应,让参与者更能体会到这次活动的价值与意义。事实上,慈善事业本身是脆弱的,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运用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则什么都好,用不好反而会戕害慈善事业,甚至挫伤公众的参与热情。但不管怎样,新时代的慈善工作人员都应用好新媒体,让更多人感受到慈善的力量。

  因而,对于“小朋友画廊”这样的慈善活动,就必须用信息透明匹配公众的慈善热情。清华大学教授程文浩指出,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正在出现爆发性增长,但公益基金会的透明现状仍不尽如人意。可以说,正是因为慈善不够透明的现实,才导致许多人的“质疑”。对慈善事业来说,只有用信息透明撑起公众的慈善热情,才能让阳光照进每一个需要关怀的孩子的心里。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