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在环保监管工作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说明还没有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发展理念。
据8月2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在环保部近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对部分地方在环境督查时采取所有企业“一刀切”关停的管控方式作出回应,明确反对部分地方平时不作为,检查时“滥作为”的行为。
一些地方在环保问题上,平时把关不严,监管不到位、不彻底,督查组来时自然缺乏底气,于是便勒令域内企业在检查时段全面关停,以营造一种天蓝云白的假象。而督查组前脚一走,“关停令”立刻解除,一切照旧。这种简单粗暴的敷衍应付和弄虚作假,本质上来说仍是一种“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
一些地方在环保问题上“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说明还没有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能为了金山银山随意破坏、污染绿水青山。某些地方政府日常对环保工作不重视、对部分不具备环保条件的企业开绿灯、对某些污染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时就向经济发展倾斜等现象,暴露出发展理念的落伍与错位。
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管理方式,也是一种歪风邪气。法律是严肃的,执法也应该是精准的——平时,如果监管部门该把关的没有把关、该处罚的没有处罚、该关停的没有关停、该治理的没有治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无异于一种失职渎职;督查组到来时,监管部门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区分性质、行为、情节,不遵守程序,要求域内企业全部关停——有的企业没有超标污染行为,不该受罚,或者虽有一些污染行为,但并未达到必须被关停的程度,使用其它较轻的法律手段即可。如此不仅于法无据,侵害了企业的权益,而且暴露了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欠缺,伤害了职能部门的公信力。
对环保部的批评,各地都该深刻反思,依法加强日常环保监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摒弃突击监管、运动式整治之风,杜绝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各地日常环保数据的监测以及环境信息的收集,也不妨多采取不打招呼、不下通知的暗访暗查形式。此外,对于平时不作为、迎查时乱作为的地方,不能止于批评和警告,还要依法依规追责。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