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治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

2017年08月16日 08:28   来源:北京日报   晁星

  近800年历史的鼓楼西大街要怎么改,西城区正问计于民——该街道改造体验馆开放两个月来,接待参观者1500人次,收获居民意见102条。这样的动作近来还有很多:编制总体规划,请大家聊一聊;治理背街小巷,和市民谈一谈;老楼加装电梯,找居民议一议。与民商量,让民参与,正成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中的一种常态。

  “城,所以盛民也。”构成城市的不仅是道路桥梁、商厦楼宇,更是生活其中的广大市民。他们是城市的主体,也应当是治理的主角。要让城市更和谐、更宜居,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遇事与群众多商量、向群众多“取经”,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面对纷繁复杂的城市治理问题,只靠政府“剃头挑子一头热”,工作很难开展,也难让居民有切身的获得感。如何最大限度吸引市民参与进来,做到“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应当成为我们探索城市多元共治的创新路径。

  城市治理是一项大课题,落脚点却是人们身边的小事情。批发市场往哪疏、公交票价如何改、百姓“菜篮子”补在哪,广大市民对这些贴近自身利益的问题最有感触,也最有话语权。身处网络大发展时代,建言献策的渠道更多元、更通畅,广大市民既是发现城市治理问题的源泉,同样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富矿。事实上,鼓励市民参与城市治理,也已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花园城市新加坡在市镇理事会中吸纳了很多普通居民,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理事会会议,与居民共同商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问题;伦敦市政府每年都要召开一到两次城市居民会议,邀请大家讨论健康医疗、城市未来发展等问题。强化共治思维,建立起一个兼顾多方利益诉求的治理体系,我们的治理决策方能做到更加科学。 共治,共是一种态度,治是一种能力,共治不仅体现在把市民动员起来征求意见,更体现在把意见综合起来形成共识。比如此次最老斜街改造收到的102条意见,涉及院落疏解、违建拆除、新能源充电桩配置、文化书店建设等大事小情诸多方面,其间不乏意见、诉求相互矛盾“打架”之处。如何处理好费了大力气收集来的“一箩筐”意见,找出各方的最大公约数,考验政府工作的耐心与细心。这样的工作,本市近年来也一直在做。2014年启动的公共交通价格改革,公开征集到5000多条民众意见和8000多个样本数据,最终方案获得了各方的认可。近段时间东城区的望坛棚改项目,由于工作细致、服务贴心,一户一户解读政策、征求意见,最终实现了98%的签约率。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大众热忱之手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我们就能最大限度打通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同住一座城,共爱一个家。多年前的上海世博会上,美国馆放映了一部短片《花园》,讲述了在一个小女孩带动下,居民们齐心协力将小区一处废弃土地建成一座美丽花园的故事。这是一个公民自主参与的范例,也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在多元共治的良善体系下,每个人的点滴力量汇集起来,如此愿景终能达成。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