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西方媒体向中国学学“走转改”

2017年08月08日 07:31   来源:人民网   史安斌

  2016年以来,西方政坛“黑天鹅”频出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常态”,印证了马克思的名言“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这句话也适用于主流媒体。八年前《纽约时报》那篇将奥巴马送上总统宝座的经典社论言犹在耳,今天由主流报纸组成的一边倒的“舆论矩阵”竟然无法影响选情,不禁让人产生“今夕何夕”之感。

  与此同时,西方主流媒体依然在一步步陷入到严峻的危机之中。在去年美国大选报道中,美国主流媒体呈现出了“一边倒”的态势。绝大多数主流媒体都选择为希拉里背书,并认为她将战胜特朗普当选总统。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此次主流媒体预测的普遍失灵和与真实民意的严重脱节在美国新闻史上是相当罕见的。究其原因,美国主流媒体已经逐渐和底层民众“渐行渐远”,失去了反映社会现实和普通民众声音的能力。

  《纽约时报》总编辑迪恩?巴奎特认为,纽约、华盛顿、洛杉矶等大都市是全国性新闻媒体的聚集地,但他们没有能更深入地了解整个国家,并与来自不同背景的民众——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草根基层——进行有效沟通。可以说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信息鸿沟”最终导致了主流媒体对基层民意的严重误判。

  这导致它们陷入了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描述的“脱域危机”当中。这个概念指的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脱离出来”的现象。在吉登斯看来,传统社会都是受“在场”(presence)的支配,而现代性对“缺席”(absence)的孕育,把空间从地点中分离了出来,从而形成了脱域的情形。具体到新闻实践当中,主流媒体无法深入社群中体察和反映地方的社情民意和舆论动向,也无法起到上下联动、官民互通的作用,实质上就已经把它从自己所属的具体“地点”中抽离了出来。

  美国大选中,主流媒体的“脱域危机”暴露无遗。根据大选之后的统计,特朗普拿下的选区主要是美国的乡镇和偏远地区,而希拉里则占据了绝大多数大城市选区。这样的结果解释了美国主流媒体为什么在大选报道中集体“预测失误”:深居大城市写字楼里的编辑记者们没能深入美国的“基层”去了解边远地区民众的所思所想,自然无法准确反映出美国真正的“主流民意”所表达的声音。

  此外,特朗普上任后与主流媒体频频上演 “互怼”大戏,这充分说明美国民主政治根基的政府与媒体之间的“竞合”机制已经彻底瓦解。CNN爆出的丑闻则表明,“反特朗普”已经成了传统主流媒体用于获取“吸睛效应”的不二法门。为了投入到与特朗普的“媒体大战”中,主流媒体更是没有精力和兴趣去回应广大民众的普遍关切。这加剧了主流媒体与普通民众诉求的疏远。

  无独有偶,2016年5月英国的“脱欧”公投也上演了与美国大选相似的一幕。在《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卫报》等主流媒体一致呼吁留在欧盟的情况下,51.9%的民众选择退出欧盟,引发了一场欧洲政界的地震。根据投票结果显示,大伦敦地区支持留欧者占据多数,但除此之外英格兰的绝大多数地区都是脱欧派占据多数。这也就导致了身居伦敦的“舰队街”成员们忽视了偏远地区和底层民众的呼声。英国支持脱欧的民众与美国“铁锈带”的白人蓝领一样,都是全球化浪潮中的“掉队者”,也就很容易对孤立主义甚至民粹主义产生认同感。新闻工作者对草根基层暗流涌动的民意竟然“无感”,这充分说明“脱域危机”已经成为西方主流新闻媒体的集体性症候。

  当媒体处于脱域的状态时,它进行的报道只是在建构一种脱离了所属社群的抽象的“拟态环境”,而这个媒介生态与现实环境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或者说无法准确地映照出现实环境。媒体与民众之间依托于地域形成了联系因此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流媒体失去了弥合社会裂痕,凝聚不同社群的能力,由代表主流民意的“公共领域”蜕变为偏安一隅的“小众精英朋友圈”。有数据显示,英美新闻业现在都呈现出显著的“白人精英主义”倾向,从业者大都受过良好教育、身居大都会中心区域、具有中产阶级的观点和视野等。因此,他们很难对身处小城镇和乡村的基层民众有切身的认知,更无从关注这些群体的切身利益。

  《人民日报》前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范敬宜先生曾说:“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无论是我国新闻界推行多年的“走转改”,还是西方学界对主流媒体“双重困境”“脱域危机”的反思,不同语境下的殊途同归都在印证范老的洞见。只有把握住新闻报道的“人民性”和“公共性”,让普通民众成为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主体,才能够真正实现新闻业的价值。对于中国新闻界而言,警惕新闻媒体的“大都市化”“精英化”和“圈子化”,防止其与基层社会和底层民众之间的脱节,也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