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看看人家怎么管共享单车

2017年08月04日 07:46   来源:北京日报   崔文佳

  当前,移动支付等“新四大发明”已融入了国人的生活日常。作为其中的小字辈,共享单车虽“出道”时间短,但成长速度惊人。在入驻国内各大城市后,又马不停蹄地将脚步踏出国门。8月1日,摩拜与OFO两大公司分别进入伦敦与曼谷,美国、英国、意大利、新加坡、日本等国如今均能看到中国共享单车的身影。

  共享单车之火,我们有目共睹,但能如此之快地开启“输出模式”,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对此,舆论场中有喜有忧。喜在又一个中国制造走出去了;忧在这份中国产品有点欠火候。毕竟,共享单车作为新生事物,在国内还处于野蛮生长状态。究竟怎么管才能让其为公共交通疏堵不添乱,各大城市还没有摸索出成熟的解决方案。将这样一个“半成品”移植海外,从目前反馈看,确实出现了一定水土不服:首次投放量大多为几百辆、一两千辆。

  共享单车“留洋”生涯前途尚不明朗,但起步阶段的审慎姿态很值得思考。为什么在国内“毛毛躁躁”,到了海外就变得“成熟稳重”了?除了客场作战,显而易见的原因有二:一是准入难。车企要想进入海外城市,需要与当地政府进行长达数月的沟通磨合,从投放数量到停放地点,再到与当地政策法规的衔接,皆在讨论之列。比如,曼彻斯特就提供了官方指定的投放点与停车点。二是惩罚严。不同于国内监管部门的宽容,海外市场苛刻了许多,几乎没有回旋余地。比如,有车企在旧金山因“先斩后奏”、未能提前与监管部门进行有效沟通,直接吃了“红牌”,黯然出局。说到底,就是这些国家对停放秩序有着“严重洁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共享单车管理上,我们也不妨“西学东渐”:一方面提高准入门槛,一方面保持对乱象的“零容忍”。如果说前者有些晚了,后者起码还有很大的着力空间。当然,国外对城市的严管建立在完备的基础建设之上。很多城市不仅有专门的自行车高速公路,还有独立的颜色标识,专属的交通信号灯、指示牌、停靠站,甚至单独的自行车警察队伍。在这些管理举措与设施建设背后,是他们对公域和私域的明确切割,对规则意识的高度敏感。在他们的价值排序里,秩序高于便利。容易侵犯“公共路权”导致了共享单车难以在海外遍地开花,业已出现的折戟正是因为触碰了这条红线。

  借鉴先进的管理举措容易,补齐现代文明的短板则是个长久过程。以“新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制造,让我们不再感叹器物不如人,但同时也更期盼相关管理水平、规则意识等软实力也能强起来。成长有速度、也有质量,在可预见的未来,才会有更多中国发明风靡全国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