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8日消息(记者 高艺宁 张佳琪)“我们将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随着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于26日晚播出,中央组织拍摄的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播出结束。该片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全景式、权威性的梳理总结,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讲述了人民群众身边生动的改革故事。
该片的播出,引发了全国各地各界的巨大共鸣,引发收视热潮。在接受央广记者专访时,专家们对这部专题片都给予了高度评价,纷纷表示,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对于未来充满信心。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让发展步伐变得合理而坦然
“在经济下行形势下,我们需要通过改革获得新动能,通过改革调整结构,通过改革提高效率,通过改革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所以改革是解决经济全盘问题的牛鼻子。”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告诉记者。
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看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就不会为了追求增长速度而采取过激的政策,致使财政收入状态失衡。做出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判断,追求增长质量,让发展步伐变得合理而坦然。
如何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周天勇认为,一是要科学调控经济,既要促进经济增长,又要防范金融风险,让经济良性运行;二是深化供给侧改革,如行政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产权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释放红利的关键性、重大性、突破性的改革要坚定不移的推进,将改革进行到底;三是结构性调整。关键在于创新,提高中国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同时,产业结构要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要朝着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扩大消费的方向转变。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开放的路上走得比别人好一些,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把握住了开放的节奏。”丁一凡指出,要有一定的控制力,逐步开放市场,一方面,我们要有自己的开放日程表;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进行调整。“通过更高层次的中国经济开放,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推进出口升级替代战略,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使中国一些优质产能走出去,将会带动世界经济的增长势头,也凸显了中国的引领作用。”丁一凡说。
“改革从短期和局部看,会让一些利益集团遭受损失。”丁一凡同时表示,改革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利益焕发出来,必须保持壮士断腕的决心,只有打破一些东西,才能让新形式、新技术发展起来,才会让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
人民民主新境界:保持勿忘初心 民主必将会延续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袁方成表示,《人民民主新境界》从历史维度系统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从革命战争年代的豆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都充分表明我们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主制度不仅未被终结,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民主的历史没有也不会被终结,它会随着改革的推进而不断向前发展。民主制的好坏,应靠人民群众去判断,并交由历史去检验。”袁方成表示,在复杂纷纭的国内外形势和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经得起人民批判和历史检验的重大变革,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更好社会制度的积极探索,更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举措。
“保持勿忘初心,民主必将会延续。”袁方成说,权力是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因此,必须对民主权利进行规范和约束,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而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所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用民主与法治勾勒的治理图景,必将引领我们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治是其他各项改革的基础保障
“中央在追求公平正义方面,不仅决心很大,也把追求公平正义的位置放得很高。”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副院长王四新表示,公平正义是体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现代化的基本之路,同时也是群众的基本需求。为了达到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十八大以来,中央把依法治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司法体制改革方面,追究冤假错案上下了很大功夫,并取得显著成效。
王四新说,司法改革是确保人们追求公平正义的工作机制,是通向公平正义的基本方法。通过司法改革,如法官员额制,确立谁审案,谁判断,谁负责的机制,就可以形成对追求公平正义比较清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
王四新特别提到,司法改革的成就之一是切实解决“谁审案子谁负责”的问题,赋予法官更多的职权,把有些不作为法官清理出去,让法官肩负起维护每个案件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十八大后,中央还加大了纠正冤假错案的力度,许多看似不可纠正的、所谓的铁案,在此期间都得到了很好解决。
“法治对于其他各项改革有着基础的保障作用。”王四新表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法律为各项改革提供了稳定的操作规程和公平合理的程序。王四新同时认为,法治本身要解决改革过程中发生的问题。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免走偏,会有“意外”,在此情况下,法律可以起到纠偏,扶正的作用,确保改革各项工作可以稳定有序的进行。
延续中华文脉:文化融合要“和而不同”
在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予敏看来,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很好的诠释了如何通过改革建立文化自信、重塑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觉和文化复兴具有根本性意义。同时,《延续中华文脉》突出了文化发展的辩证法,将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辩证的结合起来。
“曾经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之后日渐衰落,因为曾经的中国文化抱残守缺,只讲传承不讲创新。”吴予敏说,如果失去了传承,很多中国经典的文化就会被丢掉。但也要坚持创新,以多元、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全世界优秀文化的积淀,这些优秀的文化是全世界共同的遗产,可以形成互补的效应。
“文化融合要‘和而不同’,‘不同’讲的是多样性,‘和’指的是有主导性的融合。”吴予敏同时认为,文化的主导性和多样性也要相互结合,没有主导性,就失去了灵魂,没有了基本的价值取向;多样性既包括了个人的兴趣,也包括了地方的特色传统文化,同时体现创新的作用。
吴予敏表示,文化的繁荣首先需要开放、融合的政策,且能够成为社会文化的凝聚力。虽然如今社会文化日趋多化,但是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和生存现实出现矛盾,导致社会上充满不同的观念甚至矛盾。文化政策能为国家的精神、社会的价值观找到凝聚点,使不同文化契合到一起。
守住绿水青山:保护环境是发展的内在部分
“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关键领域。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高度是前所未有的,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是罕见的,速度是令人瞩目的。”
北京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商务部贸易与环境专家组成员张海滨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只着眼理念,而是通过制度、政策、法律和实践,全方位、系统的解决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展现出了强烈的大局观,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政治意愿非常强烈,令人印象深刻。”
“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中国面对的问题,也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始终高度关注的问题。”在张海滨看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形象生动的告诉世人,保护环境是发展的内在部分,保护好环境实际上便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者不是矛盾的,而是协调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国发展到现在,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的需求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环境的改善,将极大提升中国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促进中国的社会稳定、繁荣和发展。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绿色、低碳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一个主要趋势,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也进入到了同样的阶段。”
张海滨同时表示,过去的历史已经表明,只注重GDP的发展和增长是一条不归路。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明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能够守住绿水青山,中国的经济就有了长远、坚实的保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这个梦想将离我们更近。
强军之路:军队改革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
“《将改革进行到底》用7、8两集的篇幅来展现改革强军内容,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军队改革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全党群众人民和广大官兵对军队改革的高度关注。”
国防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郭凤海认为,这部政论片以鲜明的时代视角,展现了军队改革的进程。无论是深入改革前期的调查研究、顶层设计,还是谋划部署到全面推进,从精简员额30万到改革军队的领导指挥体制和管理体制,再到优化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既涉及到军队,从“脖子以上”的领导机关,又涉及到“脖子以下”的基层部队,一系列深刻的革命性的重组、重塑和重建,使人民军队,释放出更强大的战斗力,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郭凤海表示,当前国家发展正处在由大向强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同时,国家的和平发展和崛起之路也面临着种种挑战。习近平主席强调,强军是强国的一个重要战略支撑,也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我们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应对挑战,维护国家的和平发展。
“习近平强调,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次整体性、革命性变革,力度、深度、广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过的。”在郭凤海看来,习近平的改革强军思想,要求我们保持锐意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增强战略定力,甚至是战略忍耐,同时还要保持战略自信;要用一种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更加坚定的获取军队改革的全面胜利,只有这样,才能使军队由大向强,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履行维护国家和平发展大战略的使命。
“改革没有退路,改革必须进行到底。”郭凤海认为,必须以习近平主席改革强军的战略思想来统一思想和行动。深刻认清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历史定位,时代价值和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在改革征程中以舍我其谁的精神和铁一般的担当,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并融入改革。坚决啃下改革这个硬骨头,淌过深水区,打赢攻坚战。
党的自我革新: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松懈
“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党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即要有决心;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才能走向幸福,这就是信心。这对于十九大和十九大以后的发展,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在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建宁看来,这部政论片表达了党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也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
“打铁还需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于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在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松懈,要用零容忍的态度严惩腐败。”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郭建宁看来,四年多来的全面从严治党,实际上已在全党上下形成了三道防线:一是理想信念,不想腐;二是纪律规矩,不能腐;三是高压反腐,不敢腐。
“解说词说,作为一个具有96年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我党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来解决自身问题,这也是党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郭建宁说。
人民的获得感:民生诉求是改革的方向标
“我国的改革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有一种获得感。”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艾奎宇认为,获得感来自两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包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收入、物价水平等,是实实在在、最直接的获得感;二是精神层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对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的进步,所产生的满满幸福感。
“民生诉求是改革的方向标。”袁方成表示,正如影片中习总书记提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群众需求日渐丰富多样,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等多样化需求是改革的应然导向。一定程度上讲,是否满足了人民多元化、多层次生活需求,是否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检验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以满足民生诉求、发展民生政治为目标导向,坚持百姓改革有所呼,中央改革有所应,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也是改革向纵深领域推进的指引方向。
作为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收尾篇,《人民的获得感》以精准扶贫、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户改、食品药品监管等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为主要内容,以提升人民获得感为主线,展现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锐意改革的奋进征程。
艾奎宇向记者表示,专题片以《人民的获得感》作为结尾再好不过,它简单归纳了党和国家近年来的工作与成就,这些工作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但却实实在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看完《人民的获得感》,给我最直接的感受便是:生活是幸福的,是温暖的。”艾奎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