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合法一周年,改革还需进行到底

2017年07月21日 14:40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7月20日是南京网约车新政实施的第一天,不少市民发现,打车的确不容易。根据官方的数据,602辆已取得运输证,加上新审核通过的200辆和之前500辆巡游出租车转为网约车的车辆,共有1300余辆正规网约车在南京上路营运。但和此前的高峰期相比,网约车数量已经大为缩水。而存量车提交预审截止日期为7月19日24时,也让人直呼有点意外。

  由于对车辆的准入门槛设置颇高,南京网约车新政所可能带来的“打车难”局面,此前媒体的报道其实早就已有“预警”。而事实上,网约车地方新政实施后,打车变得更难而不是更容易,几乎成为每个地方的常态。南京网约车新政所给民众出行带来的影响,不过是一个缩影。置于网约车合法化即将一周年的背景下,这样一种局面无疑让人感慨颇多。

  2016年7月28日,交通部、公安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宣告网约车的合法化。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法律层面为网约车“正名”的国家,也由此让社会对包括网约车在内的新经济、分享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无限遐想。

  的确,作为一种市场自发创新模式的网约车先行先试,并受到管理规定的放行,大大激发了“榜样的力量”和市场创新的活力。网约车诞生以来,包括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诸多在内的新经济模式,都蓬勃生长,甚至有人认为,“共享”概念已变得无处不在。然而,这些创新事物所遭遇的“成长的烦恼”同样不少。即如南京网约车新政第一天所展示的“打车难”场景,即便网约车合法了,在地方如何落地,是否能够真正给民众带来出行便利,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如在一些城市,“打车难打车贵”与“黑车”现象重回市场,一些地方的网约车司机被种种几近苛刻的“考题”阻挡在从业门槛之外,一些地方的网约车依然还面临着被“钓鱼执法”的风险;而看似红火的共享单车,最近也被曝难以进入三四线城市……

  以网约车为代表的一批新经济形态的出现,重新定义了社会的需求与满足方式,也同时不可避免与既有的社会管理体系产生摩擦甚至是冲突。如何处理好这种摩擦,网约车的合法化,显然彰显了一种积极的开放态度和管理价值的示范,但这却并非是全部。网约车新政为地方政策制定留下了口子,目的是为了体现因地制宜,这种放权初衷值得肯定。只是从现实情况看,不少地方政策并没有让出行更便利起来,甚至背离了顶层设计的初衷,这是否还是值得向往的落地与执行?这样一种管理取向,又是否能够对其它领域的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示范?

  网约车合法化后,基于多数地方新政的“尺度”,有人形象的说,网约车的“打怪”之旅才刚刚开始。比如,依照现有政策,网约车企业必须在每个地方获得牌照。而一周年之际,在全国近3000个县市中,向网约车企业颁发牌照的只占到一小部分。依照这一速度,“合法化”的落地过程之漫长可以想见。

  各种共享模式绝非完美,更不能自许新事物就有逃避规范管理的借口。这恰恰是政府部门有形之手需要发挥的地方。但,如何进行有效监管,又将新经济的发展规律和民众的利益做恰当平衡,却考验着管理的智慧与耐心。这方面,其实并不缺乏“指导原则”,譬如,6月21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分享经济健康发展,提出“包容审慎”原则,再譬如,这个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再次强调,要“创新监管模式,推进协同治理”。由此可见,在网约车合法化一周年,分享经济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网约车合法所传递的开放价值还需要被进一步激活,相关的改革也更待进行到底。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