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环保部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确认了禁止废弃塑料、未经分解的废纸等24类“洋垃圾”进口的消息。稍早前,中国已将此禁令正式照会世界贸易组织(WTO),禁令将于今年底正式生效。
大家对“洋垃圾”并不陌生,其实还可能接触过,只是受其害而不知情。比如,以往会看到一些所谓“外贸尾单”的服装店,其中有些店就是挂羊头卖狗肉,非法出售通过走私等方式进口的废旧服装。说起来,“洋垃圾”进入中国已有数十年历史,几乎是伴着改革开放而产生的问题。除了废旧服装,电子垃圾更是一度泛滥成灾,对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巨大伤害。
国内对“洋垃圾”的危害有一个认识过程,从允许进口到加强监管再到今天进行禁止,也是势所必然。所谓“洋垃圾”并不是百无一用的废弃物,而应该说也是一种资源。比如废弃塑料、废纸可以重新利用生产再生制品,又如电子垃圾里的材料、组件也可以回收利用。通过对废弃物的处理利用,既可以缓解原材料供给不足的矛盾,也有利于节能减排。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在国内各种资源、原材料紧张的背景下,进口“洋垃圾”也不是没有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洋垃圾”逐渐变成越来越难以容忍的问题。首先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材料供应的矛盾得到根本缓解,有些产能甚至出现过剩问题,对“洋垃圾”已经没有多少需求;其次,在对“洋垃圾”进行回收利用过程中,由于技术落后、监管缺位等问题,极易产生二次污染;其三,一些未经许可的“洋垃圾”涌入国内,未经任何处理就被掩埋、堆积,更是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其四,随着国内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经济发展理念从单纯追求GDP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洋垃圾” 更是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近些年来,中国查获多起非法进口“洋垃圾”案件,从东部沿海地区到西部地区都有发现。比如2010年6月重庆破获首例“洋垃圾”走私案,查获一个集装箱11吨的海外电子废物,表明“洋垃圾”正在从东部向西部转移。国内一些地方成为“洋垃圾”聚集地,对土壤和生活环境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在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下,“洋垃圾”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可资利用的“剩余价值”。
还要看到,“洋垃圾”的处理有一个规律,都是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直至今天,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固体废物进口国,年进口量占全球年产生量的56%。2013年,英国承认每年约有1200万吨的“绿色垃圾”运送到中国、非洲、印度、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绿”,某种意义上就是以发展中国家的“黑”换来的。
中国成为世界的垃圾填埋场,不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现有水平不匹配,也和小康生活的标准要求相去甚远。早在今年4月,《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审议通过,要求以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核心,完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这为正式发布“洋垃圾”禁令拉开了序幕。中国要走绿色发展之路,就要对“洋垃圾”说不。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