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写的人,才有大写的国家。
初夏的中国,两位知识分子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
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毅然放弃海外高薪回到祖国,7年间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他是黄大年,他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解决了角膜移植界世纪难题的医学家,最终放弃若干国际邀约回到祖国,20年来使三万眼科病人重回光明世界。他是姚玉峰,他说,将来一定有更多中国人的名字刻录在世界眼科的发展史上。
和平年代,也有风雷激荡;平常事业,也见操守气节。
今天的中国社会,不是只有“小确幸”和“小确丧”的网络流行语,还有千万年轻人在首艘航母和首架大飞机新闻下用笔呼喊的“祖国加油”;不是只有出国热,还有越来越明显的海外人才归国潮;不是只有个人生活至上的“时尚”,还有无数黄大年、姚玉峰用心血书写的家国之情。
“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在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发展大势的交汇点上,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正在追本溯源,前瞻未来;十三亿大国人民在多元思潮面前,试炼、熔铸共同的精神理想,在“国家观”这张试卷上落笔作答。
答案,关乎个人命运,关乎民族未来。
正确的国家观内含着对中国历史命运的全面把握
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也许是当前中国社会知晓度最高的展览。
走进这条长长的布展走廊,就如同走进一本动态的近代史。从列强割占领土、划定势力范围的示意图,到鸦片战争的虎门大炮;从辛亥革命的文物和照片,到《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记录——镜头叠拼成画,是国家解放的艰难求索;文字缀句成篇,是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这活生生的、荡气回肠的历史,不断在无声地诉说:中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这个饱经忧患的民族,曾尝试过无数救国之策。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千古兴亡多少事”的中华民族,“帝王将相家谱”的中国政治文明,终于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向现代国家的转型。
这个曾输在世界近代史起跑线上的国家,曾四处求解兴国之道。最终,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实现独立解放、推进改革开放、寻求民族复兴,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如同一幅峰回路转、水长山高的历史长卷。“东方红”“春天的故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由远及近,画就了历史远山近水中最壮阔的几笔。
托尔斯泰说,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
回溯一个国家的历史命运会明白,它有什么样的国体和政体,它由什么样的政党以怎样的方式执政,必然来自这个民族漫长历史的发展趋势,必然来自历史关头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唯一成功的道路。这是已经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是已经被事实证明了的历史。
“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是一声提醒:今天的中国必须鉴古知今,掌握规律;坚持道路,固本开新。正确的“国家观”,不是抽离了中国历史境遇和民族文化的抽象概念,它内含对中国历史命运的全面把握,它指向对中国道路的深刻认同。
“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同样是深切的勉励: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在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之上,只有亿万人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锤炼共同的精神和信念,才能让中国经百折而犹向前。
正确的国家观内含着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
塑造国家的,是精神史;凝聚人心的,是根与魂。
从诸子百家“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的济民志向,到霍去病“国家安宁,乐无央兮”的家国理想;
从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忧患意识,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落拓胸襟;
从戚继光“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丹心热血,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
从孙中山“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振铎之声,到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气贯长虹……
一个又一个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一篇又一篇以民族大义为先、以家国天下为重的光辉史诗,将一个多民族国家塑造成型,让中华民族虽经战乱、衰微,却始终保持着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统一和谐的发展基调。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概括中华民族的兴国之魂:“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这种精神,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对中华疆域空间的守护,对民族独立、自由、尊严、发展的历史责任感,既在民族发展的历史中一以贯之,又在不同的时代产生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近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民族精神结出了累累硕果,形成了浩荡巨流,让中国成为今天的中国。
正是靠着救亡图存、抵御外侮的斗争精神,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
正是靠着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实现了由动荡分裂到团结统一的转折;
正是靠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
“中国”已形成完整的内涵,“中国”仍在不断被塑造。
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此刻没有山高水险,但全面深化改革同样是在推进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此刻没有战火硝烟,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仍需披荆斩棘、闯关夺隘。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彰显底气和骨气,是历史和现实对每个中国人的呼唤。
正确的国家观内含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薪续火
2013年至今,跨越万里海疆、连接亚欧非大陆的“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延伸,带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原则与方案,赢得了全球的积极响应支持。
学者评价,“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中国文化的大道之行。
2018年,24届世界哲学大会将由中国承办、在北京举行。经历了创新性发展的中国哲学,将首次在世界最高哲学舞台迎来自己的主场。
人们说,文化的“出场”,就是国家的“出场”。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形象和独一无二的精神标识。在全球化浪潮使一切物质生活、社会生活趋于同化的今天,文化及其内含的哲学、伦理已经成为不同国家民族间确认自身身份的基础,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和深层标准。正是因为这一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开启了挺立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新征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加深民族记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彰显文化自信,从而坚定走中国道路的精神纽带和道德滋养。
今天的中国,是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里“走”出来的。在“国家”问题上,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一向有鲜明的家国同构特点、强烈的领土完整意识、政权统一观念,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在近代史关口进行道路选择时的基础。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大同理想、自强厚德观念,则成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深层文化基因,已经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走和平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
未来的中国,仍需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行。世界近代史如同一面镜子,见证了多样化文化传统的不同发展路径;人类现代化的经验是一声提醒: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必须以自身文化为本位进行转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
更何况,中华传统文化已在21世纪展现出了超越性和普惠性的魅力。崇仁爱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民本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守诚信的“言必信,行必果”,讲辩证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尚和合的“天人合一”,求大同的“天下大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理念,正在为人类面临的共同困境提供有别于西方传统思路的方案,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人类发展新文明上贡献出独特的力量。
有文化自信,才有一个国家的文化自强。
“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梁漱溟先生的论断,穿越百年时空,余音犹响。
正确的国家观内含着对民族复兴使命的自觉担当
“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孙中山先生这句话,从来不乏追随者。
黄大年把这个道理写入了中国航空地球物理发展史,姚玉峰用这个信念寻求无数角膜病患者的光明。
“造林书记”杨善洲将这句话写进了数万亩留给云南大亮山的森林里,“发光体干部”廖俊波将这句话印在了自己在闽北大地上的足迹里。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航天人给了这句话393公里的高度,“蛟龙号”年轻的主创设计团队给了这句话7062米的深度。
这些事,来自各个领域,但都是中国梦的故事;这些人,少长咸集,但都深深明白个体与国家的辩证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与之相对,历史不断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千言万语,“国家观”三个字,最终要落地为奋斗和担当。在2016年4月召开的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
知识分子理应是中国梦的托举者。
回望历史风云,中国知识分子引领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革新、文化嬗变,而民族兴亡也决定了知识群体的命运与人生轨迹。在包括戊戌变法、五四运动、辛亥革命在内的重大关头,中国知识群体都曾点燃启蒙的火把,照亮历史幽暗的隧道。今天,在神州团队、蛟龙团队里,在无数黄大年、姚玉峰的事业中,在“回到祖国去”的海外人才归国潮中,人们仍然可以深切地感知到中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家国胸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人生气魄。
青年群体理应是正确国家观的践行者。
青年的选择就是国家的未来。青年群体的理性和自觉,是一个国家迈向平等公正、文明富庶的希望;青年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中华民族的复兴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近年来,从27位年轻大学生扎根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重建工作站的传奇,到年轻基站服务者在祖国最南端三沙群岛建立第一个通信基站的故事;从爱心接力18年照顾空巢老人的大连理工大学学子,到“麻风村”(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里的青年医疗队,中国梦与当代中国青年的报国志互相激荡,不断廓清国家的内涵、意义与分量——
“国家”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它是千秋岁月,它是万里山河;它是眷恋的故土,它是流淌的血脉;它是每一个老人的回忆和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它是落在每一代人肩头的责任。
“国家观”不是一个凌空蹈虚的概念,它是对民族命运的深情感知,对中国道路的深刻理解;它是对南海的注视,对钓鱼岛的呐喊,为汶川、玉树留下的热泪;它是“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使中国日趋文明富强之境”。
信念,最终会化作磅礴的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 刘文嘉 柴如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