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河北3天内发生两起事故,3名幼儿在校车内闷死。今年6月28日至7月13日,半个月内河北雄县、遵化市、晋州市、霸州市4县(市)连续发生4起此类事故,4名幼儿丧生。在这4起事故中,3家涉事幼儿园为未经审批备案的农村非法幼儿园。事发后,河北省教育厅发文,将事故原因归咎于一些民办幼儿园唯利是图、违法违规购置非标准车辆以及负有审批职权的基层教育部门审批把关不严。(7月18日《法制日报》)
接二连三发生幼儿被闷死在校车里的惨剧,这令人痛心不已!而且,惨剧都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可见,这具有地域性,既暴露出部分农村民办幼儿园在办学上的唯利是图,也表明基层组织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监管的存在漏洞。只有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尽快出台完善相关措施,才能降低甚至杜绝校车安全事故的发生。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的公办幼儿园稀缺,农村孩子上幼儿园,绝大多数都要去民办的。然而,不少农村民办幼儿园都没有资质。例如,在晋州发生的事故所涉4所幼儿园中,3所未经注册审批,都属无证非法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再没有合法手续,那么这样的幼儿园,无论是师资、所聘工作人员,包括校车司机等,其素质、责任心究竟如何,怎么能令人放心?如今安全事故频发,也就不足为奇了。
目前,我国对出事校车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责任都有明确认定,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其负的责任都偏轻。应该说,对农村民办幼儿园校车上的规定,除了国家一系列通用法律外,教育部、公安部等联合发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对学校购买或租用机动车专门用于接送学生等都有详细规定。然而,哪怕有明确的法规,不执行也是一张白纸。事故频发,当然是某些幼儿园对规定的置若罔闻。可是,如果教育行政部门把关不严,也难辞其咎。
就河北的这些校车惨剧来看,都是无资质幼儿园惹的祸,而背后都有审批不严,监管松懈,部门重叠,多头执法的影子,以至于造成“谁都管谁都不管”的恶果。如果一开始就在审批环节把关,如果能在事先对那些非法幼儿园进行查封,如果不是多头管理难执法,就一定会减少校车事故的发生。
有人会说,既然知道这些幼儿园没有办学手续,为何家长还要让自己的孩子上这种幼儿园呢?那么反问:农村地区的公办幼儿园够用吗?有足够的公办校车吗?况且,对收入偏低的农村居民来说,这些收费较低的幼儿园正好满足了他们的愿望。至于什么质量、安全等,在他们看来就是次要的。如今,大量农村居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这也给无资质的民办幼儿园带来了生机。在农村公办幼儿园稀缺的情况下,民办幼儿园已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主力军”。即便是“黑幼儿园”,也大受欢迎。
那么,为何不取缔这类“黑幼儿园”?而少了这些“黑幼儿园”,农村孩子去哪儿上学?农村“黑民办幼儿园很难取缔,最大的阻力就来自于家长。如果取缔,孩子就要被迫待在家里,而父母又无法照料,这一问题如何解决?别说还缺少公办幼儿园,就是有公办的,那么面临的费用、交通不便等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还有,在幼儿园审批登记注册方面,现行学前教育与民办教育相关政策法规规定不明确、不统一,造成实际执行中民办幼儿园可以在教育部门、民政部门和工商部门等多个部门注册,出现审批混乱、批管分离的问题。行政执法流于形式,也源于部门管理的重叠。
因此,“黑幼儿园”泛滥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基层管理的失范。这需要明确职责,增加投入,打破管理重叠,增强责任心,依法综合治理。(刘天放)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