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不发高温津贴,岂能老板说了算?

2017年07月18日 07:18   来源:红网   曲征

  入伏以来,全国多地陷入持续“蒸烤模式”,南北方大范围地区最高气温达35℃以上。近期,多个部委和地方政府出台防暑降温措施应对,要求高温津贴要发放到位。但是一些户外劳动者表示并未拿到高温津贴,发不发高温津贴“老板说了算”,有的地方高温津贴标准多年不变。(7月17日《西安晚报》)

  本质而言,高温也是一种自然灾害,需要各部门合力做好降低灾害程度、防止民众尤其是室外劳动者遭受高温伤害的工作,这既是对民众的人文关怀,又是对一个国家面对“蒸烤模式”的应急处理能力的考验。能否让民众安全度过高温期,检验着各地职能部门的工作态度与工作力度。

  为降低高温危害,2012年我国出台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2015年,国家安监总局、国家卫计委、人社部、全国总工会又联合下发《关于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强调要“依照有关规定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可是记者近日采访了数名建筑工人、快递师傅、停车场管理员等户外劳动者,他们中的很多人表示没有拿到高温津贴。

  户外劳动者拿不到高温津贴,用人单位又不能全力保护高温下的劳动者,于是,“清洁工突然中暑晕倒”“建筑工人被高温灼伤”等等新闻便年年上演。这反映出有关部门解决高温风险的滞后与懈怠,也反映出劳动保障、劳动监察部门在工作上还存在不足的地方。

  要避免劳动者被高温伤害,一方面必须按照《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以及《关于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要求,或停止室外露天作业,或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另一方面,必须将高温补贴按规定发到劳动者手里,以经济手段弥补劳动者高温作业的辛苦,让劳动者用高温补贴来给自己补给营养,增加能量,以战胜高温灾害。

  高温补贴并非可有可无,但是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对于发放高温补贴,却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许多室外劳动者,比如建筑工人、清洁工等等,很少有人能够领到高温补贴,他们中的有些人连啥是高温补贴也说不清。二是一些企业用饮料、绿豆汤、糖茶之类的物品代替高温津贴。三是各地高温补贴差别很大,其中尽管有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物价等方面的考量,但是个别地区依然存在故意不提高高温补贴的做法,个别地方执行的竟是2008年的补贴标准。

  以上种种,既说明用人单位缺乏人性化关怀,又说明监管部门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管作用。这说明在高温劳动保障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笔者之见,一方面各地需要制定一个高温补贴动态的发放标准,该上涨的时候就必须上浮而不是长期“按兵不动”。另一方面,面对高温补贴领不到手以及防暑降温饮料充抵高温津贴的问题,劳动保障、劳动监察部门以及工会必须共同发力,多管齐下,加强监督检查,令违规企业付出代价。除了主动监管,相关部门应开拓更多的举报、投诉渠道,诸如电话、信件、电子邮件、微信等等,都可以成为投诉平台,同时对每一起投诉及时调查处理并坚决予以曝光,并记入企业诚信档案,让拒绝发放高温补贴的用人单位在招标、产品销售、对外宣传、贷款诸方面受阻,倒逼用人单位在高温补贴上维护职工权益。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