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吹空调的比户外跑的更易拿高温津贴?

2017年07月06日 10:03   来源:东方网   王羡古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都会有一个平时几乎被人们遗忘的词突然被重视起来,那就是“高温津贴”。这么热的天,室外工作者们顶烈日、战酷暑,企业和单位发点高温津贴既是员工福利,也彰显人文关怀,可有些用人单位就是阳奉阴违舍不得这笔钱。

  说起高温天气中的户外工作者,很多人都会想到交通协管员、外卖小哥、快递骑手、环卫工等等。可恰恰就是这些人,有许多人多年来就从来没见过高温津贴的影子。反倒是写字楼里工作的白领们,更容易拿到高温津贴,并且享受诸如冷饮等员工福利。当然,我们不是说坐在写字楼里的工作者就不应该拿到这项福利,只是这种情况更衬托了户外工作者拿不到高温津贴的不合理。

  为什么会如此呢?其实答案并不难得出。写字楼里的员工大多知识水平较高,故而有较强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所以企业单位也大多会严格遵守相关劳动法规,乐得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员工对企业单位的认可和忠诚度。而快递人员、送餐人员等存在大量的临时工,是最基层的打工者,不论是知识水平,还是法律意识,都有所不足,很少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主动性,所以有些企业单位也就乐得装傻省下这一笔开销了。

  这也提醒有关部门,对于高温津贴的发放,绝对不能“民不举官不究”。必须强化用人单位防暑降温的主体责任意识,加大对违规克扣相关津贴的企业单位的追责力度。毕竟用人单位拒绝发放高温津贴,等同于克扣拖欠工资,劳动监察部门不能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等着别人告状上门,而应该深入基层企业单位,主动维护打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同时劳动监察部门和媒体也要加大相关办法和规定的宣传,拓展依法举报和申请争议仲裁的渠道,让更多打工人员意识到这是他们的合法权益,并且愿意也敢于对违规用人单位说“不”。对违规克扣高温津贴者“人人喊打”,才能绝了他们那点龌龊吝啬的小心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保障不容丝毫的打折扣!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莫让鸡肋的高温津贴束缚人才    2017年07月03日
  • ·开罚让高温津贴“清凉一夏”    2017年06月08日
  • ·把高温津贴落到实处    2017年06月0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