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岂能存在“无名路”?

2017年07月13日 10:00   来源:长江日报   毛建国

  一位名叫葛宇路的学生从2013年起寻找地图上的空白路段,并贴上自制的“葛宇路”路牌。随后,高德地图等地图收录这条道路,这条本来无名的道路竟以“葛宇路”这个人名来命名。据了解,这条道路目前其实还没有正式被命名。(7月12日《北京青年报》)

  现在不少人有这种想法,认为既然这是一条无名路,而人们当成了“葛宇路”,并且上了高德地图,那就不如“将错就错”吧。可在事实上,这只是一厢情愿,并无可能性。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工作人员称,市民不可以私自命名道路,应由专门的地名办公室负责道路取名。而且真要是“先来先得”,想想中国人“刻字留名”的热情,这块“葛宇路”的路牌,估计今天晚上就会被人下掉,甚至有可能一天换几块路牌。真要是这样,也就全乱套了。

  那些支持“将错就错”的人,更多可能还是出于对当前地名命名的不满。这里对应着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一些城市还存在一段时间的“无名路”现象,就像北京这条路,已经有好长时间了,地名办竟然没有及时命名,给市民生产生活带来多大麻烦。还有一种则是一些已经命名的地名,不能得到公认,有些甚至引起了人们的反感。

  “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人对于名字素来是看重的,寄寓了很多美好情感。在人们看来,地名如同人名,应该饱含美好愿景、历史文化信息。但在现实中,很多城市道路的命名,让人大跌眼镜,甚至让人咬牙切齿。如果这些地名是“古已有之”,那么“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不满意,也得尊重历史延续,只能选择接受。可是,很多让人不满的地名是新命名的,是由专门的地名办公室命名的。虽然新命名和更名,也经过了一定程序,可在事实上,公众的意见并没有得到真正倾听。很多人即便不满,也没办法。

  城市道路的命名,应该是严肃的、神圣的,是要讲历史、讲文化的,应该体现专业性与全体性的结合——既要倾听大众的声音,也应该组织专家从历史和文化角度上把关。由专门的地名办负责命名、更名,并无不可,而且应该。只是地名无小事,地名办应该努力证明自身价值。(江苏 职员)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