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藏家马未都的恼火事引起了媒体关注。据报道,马未都的公益博物馆要竖立指路牌,却无处申请审批,最后只好自己立了一个指路牌。然而多年来,这个自立的路牌却多次被相关执法部门摘掉。令人不解的是,同样位置却有一些路牌多年“屹立不倒”。拨打这些路牌上的报装电话得知,立个路牌需每年交1.5万元。
这个新闻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点。一是申请个路牌为什么那么难?公益博物馆安装路牌,到底该怎么办?有记者就此问题先后联系了多个相关部门,从交管部门到市政市容委,从城管到所在乡政府,要么说无此业务,要么说不归我管,总之“皮球”踢来踢去,就是办不了,而且还不告诉你为什么办不了,更不给指条明路,实在让人添堵。
从这样的现实问题来看,人们关注此事,并不仅仅因为马未都是公众人物,更是因为这种衙门作风、推诿做派,常常让人办事无门、有忧难解,这与此前一些地方办个证盖几十个章、办个审批跑上百趟的现象如出一辙。在改作风、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背景下,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警醒和整改。
二是交钱的路牌为什么就能立得住?既然是不再有审批路牌的业务,为何交安装费就能装上?再者说,装个路牌,一年就要1.5万的高昂费用,这笔钱到底包括哪些支出?这些信息目前都是不透明的,安装方的身份也是晦暗不明,这就难免让人生疑。
况且,此前就有报道指出,一些地方山寨指路牌市场红火,制作、安装、维护“一条龙”,有业内人士甚至坦言,交几万元“关系费”可以保证不会被拆除。从以往的教训看,审批无门又有需求,监管缺位加上潜规则横行,往往会滋生权力寻租的空间。交了高额安装费的路牌,背后到底有哪些玄机,会不会存在猫腻?对此不能轻轻放过,需要尽快展开调查和治理,给公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让路牌真正立在阳光之下。
路牌难办,即便是名人也无奈,更何况是平民百姓,这成为“办事难”现象的又一个例证。它折射的,不只是作风弊端,还有管理机制上的缺失。一方面是无视公众客观存在的需求,采取不理不办的生硬态度,使之失去合法合理处置的出口;另一方面又对市场乱象无所作为,放任灰色做法乃至违法行为的泛滥。但愿在名人效应的推动之下,这类问题能尽快解决,路牌办理和安装能有规范而透明的制度化保障。毕竟,写在路牌上的,除了地理信息,还有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