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紧急避让急救车当成常态

2017年07月13日 08:03   来源:光明日报   尹双红

  日前,广东深圳交警发布了一则私家车主在晚高峰的拥堵中,为急救车让出生命通道的视频。视频显示,一辆从东莞运送病人前往深圳南山医院的救护车,在途经最拥堵的玉泉路至深南立交路段中,随着救护车的行进,车辆纷纷向两侧避让,及时让出了一条生命通道。原本需要20分钟通行的道路,救护车仅用了3分钟。

  车流中“让”出的生命通道,彰显了人性的温度,也得到了网友的一致点赞。但遗憾的是,当前在不少道路上,紧急避让并未形成常态。近年来,由于应急车道被违规占用,救护车无奈被堵在高速上的新闻不时见诸报道,引人深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可以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但行为人对“让行”是否是强制性有一定的模糊认识。针对这一情况,一些城市的交通法规对紧急避让作出了明确规定,比如在深圳,不避让执行紧急任务的救护车的车主将面临罚款1000元、记3分的处罚,但不少城市在这方面仍是空白。

  根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04亿辆,其中汽车2.05亿辆。选择汽车出行,看中的就是它的便利和快捷,每个人都想一路畅通,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争分夺秒是人作为“本我”的第一念头,但是在“本我”之外,还有“自我”和“超我”。作为社会人,每个角色都有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除了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还有道德的责任和义务。

  今年2月底,山东济南发生了一起因小轿车没有避让救护车,甚至故意阻挡,最终导致救护车上重伤病人抢救无效死亡的悲剧事件。虽然不能说是轿车司机的行为直接导致了病人的死亡,但毋庸置疑的是,早一秒到达医院,病人就会多一点生的希望。救护车的疾驰不仅是和时间赛跑,更是在与生命赛跑。那辆未曾避让的小轿车,如何承担得起生命之重?

  我国已进入汽车社会,培育汽车文明至关重要。无论是驾驶员道德的养成,还是整个社会观念水准的提升,既需要向善向上的标杆的熏陶与感染,也有赖于相关制度和法规的引导。制定明确的避让规则和操作方法,加强驾校培训中避让意识和技术的学习,明确社会车辆的免责条款……从社会到个人,都还有落实、落细的空间。我们期待紧急避让成为每座城市的常态,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促进“马上就办”常态化    2017年02月23日
  • ·让“亲自”成为常态    2016年10月14日
  • ·新常态:认知经济新工具    2016年09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