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文化立起来,民族国家站起来

2017年07月06日 09:21   来源:人民日报   任姗姗

  1937年7月29日清晨,住在西单牌楼左近胡同里的朱自清接到朋友的电话:“北平的局面变了!”这一天,距离“七七事变”不过三个星期。这一天起,北平沦陷,城内百万中国人流离失所。

  “一个大时代就要来临,文化人应该挺身起来,加入保卫祖国的阵营。”即将投笔从戎、奔赴战场的弟子前来辞行,朱自清激动地对他说。这一天,他为弟子题写了岳飞《满江红》的诗句,作为最珍重的送别:“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1937年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1月,临时大学在岳麓山下正式开课。战事危及衡山湘水,师生们又不得不搬迁入滇。1938年4月,这座临时大学在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迁徙人群里有一支300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历时86天步行3500公里,才最终抵达昆明。团员闻一多写给父母妻子的信中说,“一天走六十里路不算么事”,有时八九十里,甚至多到一百里,师生“在农舍地上铺稻草过宿”“与鸡鸭犬豕同堂而卧”。

  联大八年,讲台上是陈寅恪、梁思成、冯友兰、华罗庚、吴大猷、金岳霖等一代大师,台下则有李政道、杨振宁、邓稼先等未来的大家。抗战中的西南联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贡献了157位两院院士,在文化抗战史上留下光彩灼然的一笔。

  迢迢长路不是太平年代的远足旅行,却是凄寒迷雾中的生死抉择。抗战中的浙江大学,经历4次大搬迁,行程2600余公里。还有,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这场中国教育乃至中国文化的“长征”历时8年,累计迁移300多次。山高水长,师生们抬着教学仪器、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一路步行,弦歌不辍。此情此景,比之战场上的惨烈血战也毫不逊色。

  今天看来,这场被迫的文化迁徙,也是中华大地上空前的文化流动。百所大学南迁西进,不计其数的文物流转搬迁,数不清的知识分子辗转流离,理想与现实碰撞,学术与国情结合,中国思想文化空前接近民众,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空前深远。在中国最痛苦的年代,那个埋藏巨大悲伤的时代,一次文化长征、一场思想文化脱胎换骨的新生,叩开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抗争自强的思想之门。

  “有些人曾认为在战争中,不可能有任何文化运动,战争来了,文化只有退位,只有逃亡。但是,今天的事实却告诉我们,包容着广大人民的冬学运动恰恰就展开在战火最炽烈、战斗最残酷的地区……”《解放日报》的社论中写道。

  “在这个时代,战士是最需要的。但是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要持枪上战场。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枪弹。他的武器还可以是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他并不一定要流仇敌的血,却能更有把握地致敌人的死命……”这是巴金的呼唤。

  “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这是朱自清的呐喊。

  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理想“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抗战的炮火硝烟中,锤炼成为正义必胜的信念,救亡复兴的大道,民族崛起、国家富强的理想。在寻找出路的关键时刻,心向宝塔山,奔向延安,选择中国共产党,成为那一代中国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同。

  文化的脉搏,从来联系着国家民族的心跳。重返历史现场,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群体的自觉,根本上是一场思想文化的觉醒。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从这开始,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从这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正是从这升腾。

  “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历史告诉我们,思想文化只有与社会实践、与国家民众的命运深入结合,才真正拥有力量之源。而只有思想文化立起来,民众才真正站起来,民族国家也才真正站起来。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能够产生伟大思想文化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伟大思想文化支撑引领的时代。

  “七七事变”8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走那条历史之路和精神之路,是为了辨析历史的脚印,也是为了寻找力量的源头、明天的脉络。聚合磅礴之力,奋发砥砺前行,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以文化自信支撑民族复兴    2017年06月30日
  • ·从“后喻文化”看二次元的唯美    2017年06月26日
  • ·坚持文化先行 共建“一带一路”    2017年06月16日
  • ·文化之基与文化自信    2017年06月16日
  • ·激发文化“扶志”“扶智”力量    2017年06月1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