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主导价值加解释的体系,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厚植三种文化力量:在资本逻辑裹挟下的西方文化冲击面前保持文化定力,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激发文化活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力。
坚定文化自信,要在资本逻辑裹挟下的西方文化冲击面前保持定力。当代西方文化极具诱惑性和欺骗性,要么标榜为不关涉价值评价的“科学研究”,要么宣称其文化导向是高举“民主、自由、人权”大旗的“普世价值”,但本质上却服务于资本利益及其代表着资本利益的国家利益。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的资本逻辑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所在,资本主义文化标榜的“永恒真理”不过是为资本裹挟下的文化扩张提供幌子而已。作为与西方资本主义并存的社会主义中国,一方面廓清了“普世价值”的文化迷雾,抵御了西方文化“趋同化”诱惑,追求着文化上的独立自主发展,另一方面则自觉追寻着超越资本逻辑的文化发展之路,倡导利用资本、驾驭资本和超越资本,把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利用资本、超越资本宰制的崭新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要在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过程中激发活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但这不等于抱残守缺的“全盘复古”。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也就是说,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工具,挖掘和释放优良传统文化在今天所具有的时代意蕴和文化活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面向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优良传统文化的深层融合,将促进传统文化从书斋走向社会、从知识精英走向普罗大众、从传统形态走向现代形态、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并通过其与国家意识形态的结合、同外交理念的兼容、同文化政策的融合等方式增强其在民众中的认同感及其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亲和力。
坚定文化自信,要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中汲取力量。面对新的时代潮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需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注重从鲜活的实际、火热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汲取文化创造的灵感、活力,创造出坚持正确价值观念、反映时代精神、紧扣时代脉搏的新思想、新作品、新形式,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形态、新境界和新样式。
文化自信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构筑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灵魂归宿和精神家园。当今时代,处理好对传统优良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超越,以及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承续和创新,必将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作者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