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不带偏见看香港回归20年的大线条

2017年06月30日 09:24   来源:环球时报   社评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9日抵达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系列活动并视察,成为全球舆论中的大事件,也带动了世界对这座东方明珠城市以及“一国两制”的集中关注。

  “一国两制”是针对香港回归而创造性建构的,它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没有参照系。由于经历了“风风雨雨”,对它运行20年做评价,事实性总结相对容易做到客观,也更有说服力。

  应当看到,“一国两制”平稳推行下来了,延续20年,在内地和香港社会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同,两边都没有出现要求放弃“一国两制”、用其他政治选择代替“一国两制”的有影响的呼声。这说明围绕香港的现有安排契合实际,经受住了时间考验,有强大生命力。

  今天的人们生活在“一国两制”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这种制度安排带来的好处。但由于“一国两制”很独特,把一些问题归咎到这种独特性上是再方便不过的事,因而这成了部分舆论的习惯。但这种归咎或者说抱怨实际都是临时层面的,它们都会被历史的长河随时带走,属于沉淀不下来的细节。

  西方有些舆论则表现了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它们永远都会对香港回归酸溜溜的。比如今年七一庆典,它们最盼望的是出点什么事,所以没事它们会宣扬“可能出事”,一旦有小事它们就会把镜头蜂拥对过来,拿小事当大事说。这在某种意义上是西方媒体的天性,不值得大惊小怪。

  香港一些激进人士和西方媒体最经常说的论调就是回归以后香港社会的自由和民主受到压制,香港的核心价值在流失。但发出这种声音更像是成心搞政治和意识形态碰瓷,被用来当做一种斗争方式,而并非他们真的认为回归磨损掉了香港的个性。

  香港今天仍是明显与内地不同的城市,这是无论先后造访香港和内地的外国人,还是内地人去香港,或者港人来内地,都能立刻感受到的。社会制度的不同参与塑造了陆港不同的城市风貌,尤其很重要的一点是,内地人和香港人都愿意保持这样的不同,几乎没有内地人希望香港变成另一个上海或深圳,大家都愿意香港继续是香港。

  香港在内地的对外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以及内地在香港克服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保持城市繁荣的过程中,都扮演了积极角色。当然,中国每一个行政单元都承受着各自面向国内和全球市场的竞争压力,中央的帮助不能被视为“神力”来用,香港的未来仍需主要依靠全体市民的奋力拼搏。

  如果说有什么遗憾,就是香港社会中极少数人宣扬激进政治主张,干扰了这座城市这几年的议程,消耗了公众的较多精力。他们对“一国两制”政治底线的攻击自然不会有任何得逞的机会。如果香港社会能够及时总结这个问题,那么前一段的学费就算没有白交。

  回归促进了香港社会与内地的不断接近,香港与内地的人员交流比过去更多了,香港人中听得懂和会说普通话的人大大增加,陆港的资金与贸易往来更是不断扩大。这个过程让多数人受益,中间发生过的具体摩擦都未产生全局性影响,整个局面不能不说对于领土回归的重大进程是相当健康的。

  香港的制度决定了,那里会有部分舆论长期持批判和对抗态度,那些对中国抱有偏见的西方舆论还会不停对“一国两制”挑刺,但这一切都进入不了对“一国两制”的历史评价。“一国两制”实现了平稳运行,香港发生的所有问题都处于可控范围,中央的权威不断增强,与此同时香港社会保持了制度承诺保护的多元化和繁荣,这些才是历史看到并将记住的大线条、大维度。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