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2岁女孩高考620分”不宜炒作

2017年06月29日 12:17   来源:东方网   汪昌莲

  又一年的高考成绩出来了,喜报频传。来自广东湛江二中12岁少女陈舒音同学考了620分(理科),超出一本线135分的好成绩。在三年前,她以全市第13名的成绩被湛江二中提前录取。她的这个成绩被熟悉内情的同学和家长称为“奇迹”。被誉为“奇迹”的原因不是她优异的成绩,而是她9岁的年龄和初中三年求学的经历。(6月28日《广州日报》)

  2013年8月,有媒体热炒过清华大学年龄最小的新生范书恺。他5岁直接上小学四年级,7岁上初中,13岁就考入清华,被媒体称之为高考“神童”。相比之下,广东湛江女孩陈舒音,7岁读中学,这时候,同龄人在读小学一年级;12岁参加高考,以总分620分(理科)成绩,高于一本线135分;称其为高考“神童”,旗鼓相当。问题是,这些学习“天才”和高考“神童”,值得舆论关注、社会推崇吗?

  2016年3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4.5%的受访者认为媒体对有天分的少年的报道过于拔高,71.2%的受访者表示媒体报道有天分的少年应当就事论事,不要给孩子贴标签,61.5%的受访者认为家长应该保护好孩子的兴趣。可见,拔高学习“天才”和高考“神童”现象,确定比较普遍,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此前据媒体报道,清华原校长陈吉宁见到“神童”范书恺时,也“大吃一惊”,并评价其“少年老成”,这显然是对现行教育体制和舆论环境的一种质疑和担忧。试想,当一名13岁的孩子变得“少年老成”时,是不是表明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媒体报道“催人易老”呢?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不是人类基因的一种退化呢?再看“神童”陈舒音,小学只读了一年,这是否属于拔苗助长呢?

  勿庸讳言,陈舒音等一些有天分的高考“神童”,之所以能够“超常规发展”,得益于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但是,就综合素质而言,他们肯定比不上按部就班读书、一步一个脚印升学的同龄孩子。事实上,即使成为高考“神童”,也还是一个孩子,身体和心理均未发育成熟,由于是跳跃式的进步,许多知识领域未能涉及,许多社会问题未曾面对。“快”并不代表“好”,让学生又好又快的进步和成长,才是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可见,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我们的一些新闻媒体,已经成为那只拔苗助长的无形“巨手”,这才是值得教育部门及高校“大吃一惊”的地方。

  因此,对高考“神童”,媒体和公众均不宜炒作。事实上,许多人并不看好高考“神童”,认为孩子的成长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试想,有多少高考“神童”,最终变成栋梁之才的?小学课本不都讲过《伤仲永》吗?如此忧虑不无道理。可见,过度关注高考“神童”不好,刻意不关注他们也不好;最好就是一视同仁,不对他们搞特殊化,一切尽在不言中。特别是媒体和公众,应该把他们当普通孩子来看,不要期望过高,不要给他们压力,让他们自由成长。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