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过去一周,考生和家长又为填报志愿忙碌起来。如何在短时间内筛选有效高校和专业,一些报考辅助机构和填报志愿APP成了家长的“救命稻草”。记者从几家服务机构了解到,一对一辅导便宜的1万多,贵的高达4万元,但“天价”也挡不住家长的热情。与此同时,大量高考志愿填报软件、APP也上线,鱼龙混杂、价格不等。专家提醒,家长需先掌握一定知识,在选择服务和机构时擦亮双眼,避免上当。(6月15日《北京晨报》)
在“教育”彻底市场化的今天,似乎没什么难题是一场“天价辅导”所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么就再加上几个APP神器……近年来,天价辅导班和“神奇APP”的经典组合,家长学生们早就司空见惯了。从日常补课、备考冲刺,再到填报志愿,甚至是毕业后求职面试,几乎在与“教育”有关的所有环节,人们都能在市场上找到N个专门的培训班与APP。就这样,总是焦虑的家长们,总是不惜代价“花钱买服务”,这似乎已成为应对问题唯一的正确方式。
动辄收费数万,辅导填报志愿。这门红火生意背后的因果逻辑,到底是不是成立?首先需要明确,这种“辅导”的效果,在客观上实则是难以检验的。即便某某考生填报了某志愿并最终被录取,但这同样不能被认定为是“辅导”起作用了。相较而言,这类“辅导”可印证的功能,更多还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心理安抚。家长们花了大钱,听了一堆貌似很专业的分析和建议,便形成了诸如“心中有底遇事不慌”“对得起孩子”之类的强烈暗示,这对于平复焦虑很可能是管用的。
此类辅导班、APP,其主要商业模式,与其说是提供了一种实在的服务产品,不若看作是迎合了人皆有之的心理代偿效应。辅导班标榜“老专家”,APP吹嘘“大数据”,它们的共同套路都在于打造出“权威神话”,据此将复杂性事件简单化,并最终将之转化为一种最简单直白的买卖关系。而事实上,又有谁知道,辅导填报志愿的“专家”是不是路人客串,被APP吹得天花乱坠的“大数据”又是不是胡拼乱凑呢?
近年来,各式市场化教辅机构的细分产品可谓层出不穷,归纳而言,其核心玩法无非有二,也即“造神行动”和“概率投机”。之于前者,多以“名师”“专家”“内部人”等等为营销说辞,并以高定价攫取高利润;之于后者,则多是以“无法进行结果验证的培训”来捆绑“一部人必然会发生的事情”,所谓公考面试培训、填报志愿辅导都属于此类。现实中,这些并不高明的套路,竟使得无数人趋之若鹜——但凡涉及子女教育,成年人的理性和逻辑往往是失效的。
只管“做没做”“买不买”,不管“有没有作用”“如何起作用”,作为市场的买方,家长和学生们动辄以这般偏执的心态理解问题,这也无怪乎各类教辅机构能在玄学化、暴利化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