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保障房闲置问题为何愈演愈烈?

2017年06月28日 11: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审计署日前发布的审计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有12.87万套基本建成的住房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搁置1年以上无法交付使用;27.24万套住房因位置偏远、户型设计不合理等,已办理竣工验收备案但空置超过1年。这也意味着2016年有超过40万套的保障房无法正常交付给住房困难群体使用。(6月26日《第一财经日报》)

  保障房这本“好经”怎容“念歪”?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定向安置房等构成。应该说,这项惠民政策的推出,对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么好的一本“经”,居然被“念歪”了。原本是为解决住房困难家庭住房问题而开建的保障性住房,怎么就出现了闲置呢?【详细

  “超40万套保障房闲置”,细究原因,心知肚明。一是前几年为“超额完工”赶进度、抢规模,根本不管配套建设。好地段给了开发商、差地段建成保障房,加上设计施工敷衍了事,但问题是,住保障房的市民也要出行也要上班,没有配套设施、住得心里憋屈还怎么安居?二是闲置保障房已经成了“连续剧”,审计署点名一次,地方部门承诺整改一次,不痛不痒、不慌不忙,既没有政绩考核上的一票否决,也没有财政投入上的严苛问责,没有痛感的闲置于是就成了“流行病”。【详细

  “超40万套保障房闲置”之后必须严肃追责

  国家之所以要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然而,当这本“好经”被念歪的时候,也确实该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拿出实实在在的整改甚至是处罚措施了。【详细

  审计职能,终究不能替代行政与司法的问责。叫人担心的问题无非是两个:第一,每年审计几乎都曝光出大面积的“典型问题”,那么,相关失守的制度设计为何补缺不了相同的BUG,非要在哪儿跌倒继续在那里跌下去?第二,审计厘清的线索,基本都是板上钉钉的证据,那么,各种本该抡起板子问责的主管部门,为何不能循着送到眼皮子底下的线索杀鸡儆猴?说起来,保障房显然是民生大事,但如果年年在保障房上疏忽大意或暗箱勾兑,纪检等监察部门恐怕迟早也不会坐视不管吧。【详细

  保障房建设不妨多听听民意

  真正的问题是:“超40万套保障房闲置”,然后呢?审计署的名也点了、问题的原因也讲了,如果只是“点到为止”,恐怕闲置等乱象只会有恃无恐。在高房价挤压民生的现实语境下,放任保障房闲置不用,这种“恶示范”只怕遗毒深远。一句话,保障房开工率固然重要,“入住率”与“满意率”恐怕更为要紧。一首和谐优美的保障房圆舞曲,楞是在地方演成了荒腔走板——超40万套保障房大唱“空城计”,对等的责任清单也该成为审计署公告的“标配”了吧。【详细

  眼下,要想破解保障房空置难题,除严格落实考核问责制度外,还有必要考虑改变其建设程序和监督监管模式。要想破解保障房闲置难题,须在多个环节倾听民意。比如在保障房项目规划、选址、户型设计等方面,应该公开征求民意,或面向保障对象召开听证会,由保障对象参与决策。但现实中,很多地方政府却不愿这么做,而是一心想把配套齐全、交通方便的黄金地块用来市场化竞拍,以便增加财政收入。其实,保障房未必建在黄金地块上,只需地方政府适当“让利”,拿出一些交通、教育、购物等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供保障对象选择,让需求和供给更完美对接,这样闲置浪费现象自然会少一些。

  再如,对保障房建设过程要强化监管监督。长期以来,对保障房监管的重点往往在项目验收环节,但这时有些质量问题已然存在,更何况一些地方的项目验收也是走过场。因此,对保障房的监管应该是全过程监管,而且应该考虑让保障对象参与监督。如果保障对象的代表能经常进行现场监督,且监督意见能得到有关方面重视,相信质量问题、配套问题等都有望避免。此外,在考核方面也不能只看冰冷的数字,还要让保障对象参与打分。【详细

  微言大义:

  @月光下的凤尾猪201706:我几年前路过一处保障房楼盘,都快到庄稼地了,至今还挺荒凉的,没地铁没公交。

  松元永岩:那些没法住人的保障房,当时都是谁拍板建设的?应该有人被追责吧。

  @打伞的鱼6666:保障房的建设、分配和管理,只有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保障房闲置,是屡审屡犯的老问题。审计结果显示,从2015年十几万套保障房闲置,到2016年超过40万套,问题甚至还愈演愈烈了。大量闲置的保障房不仅无助于民生,还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对某些作出相关决策的地方官员来说,他们难道真的不知道那些草率建成的保障房是没法住人的吗?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在土地出让金的巨大诱惑面前,为了不把好地块“浪费”在建设保障房上,恐怕就只能不计后果地敷衍了事了。这些官员不妨扪心自问一下,你们在决策时,是否真的做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呢?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