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员工增持,亏了算老板的!”忽然之间,A股市场多了一群“中国好老板”。近期,上市公司密集发布“兜底式增持”倡议的公告,部分公司股价因此涨停。不久前,新华社发文警告这种“兜底式增持”的风险。6月8日晚间深交所也终于出手进行整治,深交所表示,增持倡议书应披露员工薪酬与资金来源。
“兜底式增持”背后的高比例股权质押隐患
本周,A股的特点之一是出现了大量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倡议员工进行“兜底式增持”的情形。客观而言,这一倡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振投资者对于市场的信心,但更应当看到,对于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大股东而言,这一倡议成本较低,其背后的动机也值得探究。【详细】
细细分析发现,这种“兜底式增持”背后存在一大隐患。从披露的公开信息可以发现,在“喊买”背后,多数公司存在高比例股权质押现象。一切金融风险的原罪是高杠杆融资。2017年初,险资风险凸显的根本性原因也是疯狂加杆杠,并且将股权质押循环往复融资。历史教训一定要汲取,法治既是风险的照妖镜,也是底线。【详细】
从市场案例来看,这类“兜底式增持”主要集中在股权质押比例较高、处于解禁期或询价非公开发行等特定阶段,这类“兜底式增持”本质上还是希望通过员工的增持引发市场的追随效应,进而解除股权质押平仓等风险。【详细】
高比例股权质押现象凸显民企融资难问题
董事长们的目的其实也暴露了他们的苦衷:融资难,融资贵。尽管目前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已经有所缓解,但民营企业要想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仍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详细】
兴业证券认为,从融资人特点来看,股票质押市场规模快速成长的核心原因之一是融资门槛低。存量业务数据显示,股票质押业务的融资方集中在民企居多或小市值上市公司为主的行业。这类企业难以找到股票质押之外其他替代融资方式,因此形成日益旺盛股票质押融资需求。【详细】
“兜底式增持”引发涉及操纵市场的质疑
“兜底式增持”引发了涉及操纵市场的质疑。《证券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禁止任何人以下列手段操纵证券市场,其中就包括“单独或者通过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以其他手段操纵证券市场”等。
由于这些上市公司股价上涨,与其发布“兜底式增持”倡议密切相关,并且在市场上形成“羊群效应”,因此,质疑其涉嫌操纵市场并非没有理由。而且,从现实案例看,有不少上市公司本应“兜底”的,但最终却以相关原因延迟兑现承诺。【详细】
对“兜底式增持”,投资者需具备风险意识
为了防止股权质押平仓风险的发生,不少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或董事长纷纷号召员工进行“兜底式增持”,被业内戏称为“用嘴增持”。【详细】
对于部分上市公司实控人而言,他们已经无力补充质押物或补充现金,而在股价持续非理性下跌的背景下,也不得不采取“兜底式增持”的策略,来达到护盘和延缓风险爆发的目的。虽然这一举措可以让上市公司短暂性地获得喘息的机会,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大程度上只是把风险后移。
股票能够涨停,最主要的多头还是来自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而不是上市公司的员工。实际上,在大股东承诺“兜底式增持”的公司中,有的公司效益并不好,股票价格并非是“过度下跌”或者是“无理性下跌”。此外,根据大股东“兜底式增持”的承诺,员工可以享受兜底待遇,但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不享受这种待遇。因此,对于这类股票的投资,投资者需要具备风险意识。【详细】
微言大义:
@村长要争气:又不是为散户兜底,干嘛激动?这种短时间的兜底增持绝对是套路。
@圣坚石168:总比清仓减持好吧?
@翔往自由:建议发兜底公告的公司,大股东交一定的保证金先,不能耍嘴炮。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有一种涨停是‘喊’出来的!”这便是6月以来红遍A股市场的“兜底式增持”。对此,投资者还需要擦亮眼睛,小心别把自己“兜”进去了。要知道,股民在二级市场买股票,董事长们是不会兜底的。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