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包容审慎就没有下一个“微信”

2017年06月23日 10:23   来源:广州日报   张涨

  “几年前微信刚出现的时候,相关方面不赞成的声音也很大,但我们还是顶住了这种声音,决定先‘看一看’再规范。如果仍沿用老办法去管制,就可能没有今天的微信了!”6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举此例,要求政府部门对待各类新业态、新模式要有“包容审慎”的态度。

  如今,以微信、支付宝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已经成为了公众生活的刚需。但只要稍稍将时钟拨回到三五年前,恐怕很多人都想不到这些新模式、新业态会有如此巨大的潜力。新生事物的成长总是充满不确定性和各种各样的风险,监管风险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沿用老办法管制,今天可能就没有微信了”,这一说法并非杞人忧天,而揭示了一个监管如何与创新形成良性共振的深刻命题。

  任何新生事物在刚刚出现的时候都不可能是完美的,甚至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随时可能带来新的问题,这是客观事实。比如红火的共享单车,在给公众带来了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乱停放、行驶安全隐患、押金管理不规范等等难题;比如网贷降低了个人和企业借款融资的成本,但也出现了违规网贷平台“跑路”、校园贷对大学生消费观念造成冲击等新问题;再如无人机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给传媒、农业、气象、测绘等行业带来了革新,但同样有“黑飞”扰乱航班、偷拍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出现。

  尽管这些新业态、新模式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创新代表着未来的大势所趋,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所在。如果监管部门还抱着“一刀切”的态度,把创新都“管死”了,自然不会再有问题出现,但同样社会也会因此停滞不前:共享单车没了,乱停乱放不见了,但解决“最后一公里”得靠腿;无人机没了,不会再有“黑飞”侵扰,但航拍依旧只是少数人的玩法……算大账、算长远账、算公共利益账,监管力量面对新生事物的第一反应应当是包容——先有了这个思维转变的“1”,后面规范创新发展、释放创新力量的无数个“0”才有意义。

  监管要与创新形成良性共振,一方面要有“包容审慎”的态度,这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分清利害,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在共享单车方面,很多城市出台了管理规范,不仅明确禁止乱停放、划定12岁以下不得使用的红线,还建设更多停车桩便利大众;在发展网贷方面,在鼓励网络金融倒逼传统金融机构改革同时,也及时叫停校园贷、打击“裸贷”等不正之风。实践证明,适当的监管不仅维护社会秩序,更有利于创新在规范的轨道上走得更远。

  另一方面,则是要培养共管共治的监管新思维。随着科技创新深入社会每一个层面,很多时候单凭监管部门的一己之力只会力不从心,只有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共管共治,才能达到监管目的。比如在无人机管理方面,很多企业为新产品配备了基于电子围栏系统的禁飞区识别装置,可自动限制产品进入机场附近区域。试想,假如要政府部门自己开发出这些管理技术,该投入多少人力物力?但借助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平台,落实监管就容易多了。

  创新从来不只是创业者、企业家、科学家的事,而需要全社会打造出鼓励创新、呵护创新的社会氛围与监管机制。只有怀着包容审慎的监管态度,才能让新业态、新模式放下包袱大胆尝试,让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