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5月26日:苹果强分打赏 就只剩了Hungry和Foolish

2017年05月26日 14:1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美国著名财经媒体《华尔街日报》报道,苹果公司在App store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打赏”将像用户购买的游戏、音乐和视频一样,被视为应用内购买(in-app purchases),苹果将从中获得30%的分成。为了确保政策落实,苹果公司已经约谈了两家手机软件商,如果拒绝改变,则其应用的升级版本将不再可供用户使用,甚至有可能被踢出应用商店。

  苹果强分打赏 倚仗的是其垄断地位

  打赏、赞赏、小费等付费服务功能,是中国互联网的一大特色,最近几年如火如荼,带动了直播、知识付费等诸多新兴的商业模式。与传统服务购买不同,这种打赏行为通常直接发生在用户和内容作者之间,与微信、知乎等社交媒体平台以及谷歌、苹果等系统平台关系不大,一般也不收取费用。所以,苹果提出的分成30%,最直接损害的就是广大用户的利益。以后你给另外一个用户打赏10元钱,对方只能收到7元,而另外3元就被苹果给瓜分走了。

  苹果这种明显超越常理和常规的做法,主要凭借的还是在智能手机领域强大的垄断地位。首先,虽然苹果如今整体市场份额大大低于谷歌的安卓系统,但目前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只有两个竞争者,是典型的双头垄断形式。其次,苹果是手机、操作系统、应用商店和应用服务等形成了垂直一体化的垄断特性,只要你购买使用苹果手机,你就不得不接受苹果整体平台的各种规则,除非你改用安卓。但对长期习惯使用苹果的用户来说,无论是使用习惯还是极高的转移成本,都基本形成“锁定效应”。第三,本来过去苹果主要掌控硬件、操作系统和应用商店。上面很多功能和应用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开放竞争的。而这次苹果将打赏功能纳入“应用内支付”,无疑开始大大收紧支付环节,强化苹果支付在整个生态的核心地位。这种借助平台而强行搭售,明显滥用了垄断地位。工商总局应该对苹果这一行为及时展开反垄断调查。【详细

  与苹果的霸道相对应,苹果的格局越来越小

  苹果的这种霸道做法,令人无奈。苹果的格局,正在越做越小。与之相匹配的,是苹果手机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早已从过去的一枝独秀,到现在连前三都进不了。2017年第一季度最新的中国市场排名,苹果仅名列第四,与第五的小米相比,仅领先0.2%,被赶上是分分钟的事情。更严重的是,与去年同期相比,苹果的销售下降了26.7%。这其中,有多少人,是因为不喜欢苹果霸道的风格而选择了国产品牌?如果苹果的霸道继续下去,其市场份额必将进一步下降。【详细】  

  苹果支付不想办法改变落后模式,适应中国市场的第三方支付模式,满足中国用户的体验需求,却只是一味对App应用加以封杀堵截,维护自己的落后模式和既得利益,乃是封闭式系统的弊端。目前苹果手机硬件性能相对较强,用户习惯使用iOS系统,换机代价较大,可安卓系统、安卓手机逐渐追赶上来,苹果的优势日益衰减,一旦出现拐点性事件,苹果就要为自己的落后、封闭付出巨大代价。【详细

  苹果最大问题不是傲慢,而是老了

  相较于业界内外共同声讨的苹果的傲慢,更值得深思的是,苹果是不是“老了”,依靠销售手机+应用内购买的商业模式是否需要调整了?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原本领先于业内的苹果,是否应该更多地将利润增长的目光从收取“苹果税”转为创造新利润增长点?

  苹果作为锐意进取的全球领先的高科技产品公司,在过去的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引领技术发展,寻找最新技术突破口,而不是像今天这样蝇营狗苟于一些似是而非的收费里。

  这是苹果真正的危机所在,微信可以关掉赞赏,新浪微博也可以不开通打赏,但是苹果在中国市场,敢下架淘宝、下架微信吗?为什么要把自己逼到一个双输的境地中去,这是苹果需要反省和思考的。【详细

  微言大义:

  @老猫上墙:用微信的人绝对比用苹果的多,真要下架了,弃苹果的人绝对比弃微信的多。

  @弓心队长:听到这个消息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华为我要拥抱你了。

  @西南花都督:评论中那么多要放弃苹果的,你们都开设打赏了?微信不就一社交软件吗,跟你经常聊天也不就那么几个人么。

  @LeZai珠海:谁让咱们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没有能够一直领先的技术。如果失去了先进的理念、开放包容的态度,技术的领先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早晚都会被超越。苹果在中国市场份额下滑,应该做的是找出原因,做出相应调整(如果苹果还在乎中国市场的话),而不是想办法在其他地方多收钱,把“损失”捞回来。毕竟,乔布斯爸爸的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世界人民都知道,苹果自己可别忘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3个苹果凭什么卖39888元?    2016年12月26日
  • ·苹果为何放弃造车    2016年11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