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包装“虚假广告表演专家”

2017年06月23日 08:31   来源:西安晚报   ■ 长雒

  一会儿是“北大专家”,一会儿是“高级营养师”,一会儿又变成“著名老中医”…… 2014年-2017年,刘洪斌先后在多家卫视以“专家”证言、消费者现身说法的形式,宣传药品、保健品治百病等。推销过苗仙咳喘方、唐通5.0、天山雪莲、药王风痛方、苗祖定喘方、苗家活骨方、老院长祛斑方、蒙药心脑方、助眠晚餐9种药品和保健品。她因此被称为“中国最忙碌的虚假广告表演艺术家”。(6月22日《西安晚报》)

  同一个人,换身衣服,换一套说辞,便能游走于各大卫视,成为多个养生保健类电视栏目的重磅嘉宾。这事说来荒诞,但却真实发生着。要说这位“中国最忙碌的虚假广告表演艺术家”演技高吗?不见得,她所用的不过还是那一套“包治百病”“立竿见影”的虚假说辞,并不新颖。虚假医药广告如此泛滥,靠的显然不是一两个“演员”,背后还有平台和团队的包装推波助澜。

  置于大背景来看,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2亿,在未来较长的时期,老年人口比例还将持续上升。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增长。这势必会催生出庞大的医疗保健市场,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近年来,保健品市场持续高速增长,根据统计,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2014年为1858亿元,2015年达到了2360亿元。而从虚假医药广告的乱象来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保健品夸大效果,让消费者误以为其具有药物治疗的效果。

  面对千亿级的保健品市场,很多企业都跃跃欲试,想从中分一杯羹。市面上的保健品种类成千上万,而其效果显然无法像医药一样通过科学地评估和临床经验来给出评价。推动消费者去购买某种保健品的动力,往往就来源于广告。保健品是一种现实的需求,这一点无需否认,但当保健品打着治病的名义,通过虚假广告来忽悠消费者时,就已经失去了正常的市场营销底线。在这方面,我们并非无法可依,广告法对虚假广告有着详细的处罚规定,问题是,现实中,这些法律条文并没有完全从纸面上走出来,长出锋利的牙齿。对此,广告监管者难辞其咎,而一些媒体平台也失去了底线,为了广告利益在客观上为美化、包装所谓“专家”提供了便利。

  还值得关注的是,当下国内不少保健品企业还保持着“捞一笔就走”的心态,然而,保健品虽然不能和医药相提并论,但保健品的生产也需要科研与创新,“淀粉加水就能当保健品卖”式的粗制滥造必将被市场淘汰。基于保健品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只有踏实做事,真正想为老年人服务的企业,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靠着包装“广告表演艺术家”进行虚假宣传是极其短视的行为,不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还会付出法律代价。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