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

2017年06月23日 07:3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这既抓住了我国实体经济问题的要害,也是解决问题的明确指引。

  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都排在全球第一,但多数产品只能满足中低端的需求,这在过去同投资和出口主导的需求结构是相匹配的。现在,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出口需求和投资需求相对下降,而作为生产供给却未能适应这种需求的新变化。尤其是,我国人口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年龄人口相对减少,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但是,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并未及时跟进,结果是一方面部分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有效供给不足。比较突出的,就是许多消费者跑到国外去买马桶盖、电饭煲等等。因此,着力提高供给质量,推动供给体系由中低端产品为主转向适应需求变化的中高端产品为主,既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又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提高供给质量,必须把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中心任务。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让提高供给质量的理念深入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心目中,让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眼下,不仅许多中低端产品供大于求、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而且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和服务质量也跟不上,满足不了需求。所以,应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强化质量监督,遏制以降低质量为代价的恶性竞争,增加高质量、高水平产品的有效供给,用质量优势对冲成本上升的劣势,以优质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软实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企业打造百年老店的金钥匙。我国制造业要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既需要科技进步,也需要匠艺精进,把追求细节完美、质量上乘的“匠心”融入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有效解决设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质量稳定性、消费安全性等问题,才能做到大工业时代的精细管理、精品制造。弘扬工匠精神、造就合格工匠,就要着力完善有利于工匠精神生长传承的市场激励机制,厚植工匠文化,以一支高素质、大规模的“中国工匠”队伍,打磨出“中国质造”的金字招牌,进而带动更多的中国品牌大踏步走向世界,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必须重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企业家是企业的统帅和灵魂,无论是提高供给质量,还是扩大有效供给,都需要企业家有胆识、有魄力、敢于担当,都需要发扬企业家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抓市场、抓管理,引领企业开拓前进。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大力倡导和推行“理解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理念。

  我们要深度挖掘优秀企业家特质和典型案例,进一步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提高供给质量,还要把着力点放在提升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上,推动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目的就是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其中,“三去”不是简单地减少供给,而是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一降”“一补”则直指有效供给的增加,“降成本”才能提高产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补短板”才能加强国民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无论“去”“降”还是“补”,都是为了优化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供给结构,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