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特色小镇建设岂能“东施效颦”

2017年06月22日 14:05   来源:光明网   鱼予

  “特色小镇需要降温。”住房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刘志峰20日在由新京报举办的“遇见中国特色小镇启动峰会”上表示,自2016年公布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之后,特色小镇的发展超出想象,出现了生搬硬套、脱离实际的问题。(经济参考报6月21日)

  记得有一首《特色小镇》歌曲唱到:“溪水缓缓地流淌,鸟儿叫醒了阳光,自然绽放的花香,透过这暖暖的窗,特色小镇它风景如画……”此情此景,可谓是美轮美奂人人心仪。然,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在自2016年公布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以来,特色小镇的发展超出想象,出现了生搬硬套、脱离实际的问题。更有特色小镇重叠、交叉、重复,同质化非常严重,出现大城市面临的住房困难、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等大城市病问题。诚然,建设凸显地方特色的小镇、提高人文环境,拓展发展渠道无可厚非。但,缘何会被地产化、产业简单复制、一窝蜂兴建等现象充斥?笔者以为,特色小镇“降温”需防政绩“焦躁”。

  光鲜的外表,往往只会是昙花一现。蕴含深刻的内涵才会经久不衰。而一个特色小镇如果缺乏文化,缺乏应有特色,失去本真,就不会有久远的生命力,就不会成为适宜人居的家园。一个吸引人的特色小镇一旦具有精彩独特的文化特质与魅力,也就具有其核心竞争力。可惜的是,一些三四线城市,由政府包办,通过招商引资或通过房地产进行补偿,对所谓的特色小镇建设,以低成本操作来复制。显然,这样的特色小镇已然异化为圈地盖房子,披着特色小镇“皮”,走的却是房地产化路。说白了,不排除人为的拔高地方产业gdp,,为靓丽的政绩抹上浓墨重彩之笔。

  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不顾客观条件,盲目照搬,肯定是事与愿违。如建议所说,特色小镇的建设从规划实际到项目建设,再到运营管理,都要有因地制宜的金融解决方案,创新并设立非物质遗产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生态保护,疏解和承接大城市功能等专项金融产品,拓宽金融支持渠道,支持和拓宽小镇创新发展。的确,特色小镇要符合长远发展的规划,要把建设规划、供水、供电、交通、通讯、垃圾处理、环境整治;要把低碳、节能、可循环发展等,应有尽有考虑其中。

  特色小镇建设“降温”的同时是为了地方管理者更为“冷静”思考问题,如何把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根植其中,而不是为了“摊大饼”好大喜功;如何立足本土特色,从历史传统、地理位置、建筑形式、饮食文化、风土人情等入手,表达和展现地方文化与特色;如何找准产业定位,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功能;如何将历史文化、生态保护与小城镇相融合发展,建成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生活和居住工作为一体的小城镇。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特色小镇建设岂能“东施效颦”。这不仅是地方发展策略,亦是执政一方的责任和担当。相信,特色小镇建设只要做到市场主导、分工明确、政企有效合作的氛围;只要能找准定位,绘好“路线图”,突出主题,强化特色,挖掘文化内涵,走好富民路,就定能在彰显小镇风格品位同时,让群众有真正“获得感”。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用全域旅游思维发展特色小镇    2017年04月07日
  • ·特色小镇“特”到好处    2017年01月25日
  • ·特色文化小镇最该避免什么    2016年12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