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用诚信筑牢科技奖励的基石

2017年06月21日 07:35   来源:红网   王瑶

  国务院办公厅于日前印发《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方案明确提出“改革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为各奖励活动主题建立科技奖励诚信档案,纳入科研信用体系。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迈入全面推进的“深改时间”。(6月20日 新华社)

  在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的现实语境下,各个领域的“硬骨头”“拦路石”都在逐一被破解,科技领域自然也不例外。相比于其他领域改革阻力的外现和明确,科技领域的改革阻力却没那么直观,不过,这种隐匿较深的阻力的存在,给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潜在危害也异常明显。此次出台政策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不仅能让科技领域去除“污垢”,释放出科技发展的加速度。同时也以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亮剑”。

  近日,一则“高校副教授被曝抄袭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消息在网上不胫而走,引发舆论一片哗然,而类似报道并不在少数。透过这些负面消息可以窥见,当前的学术生态问题百出,如若任由这种不良风气蔓延,势必影响到科技成果的申报、评奖等。对于科技奖励而言,诚信问题已然不只是道德问题,更是品德问题和职业操守问题。如果在科技成果上造假,败坏科技风气是其一,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不良的习气将可能给科技发展带来致命一击。

  除了要建立诚信档案外,此项政策中还规定“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增强奖励活动公开透明度”。这项规定的意义不亚于建立诚信档案,只有当科技奖励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置于舆论监督之下时,才能避免各种暗箱操作,真正维护科技奖励的公正、公平。同时,这也让那些重复报奖、拼凑“包装”、请托游说评委、跑奖要奖等行为失去存在的土壤,更通过制度的形式,让造假、剽窃、侵占等行为无处藏身。

  用诚信筑牢科技奖励的基石,就是要以建立诚信档案为契机,广泛开展宣传,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氛围,让原创、独创的科技成果脱颖而出。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惩处制度,一旦发现有人铤而走险,在科技评奖上做手脚、找捷径,便应严格依照相关制度予以严惩,确保这种不良行为没有生存的土壤。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在是,将来也是。以诚信为基,以公开为石,以完整健全的制度为约束,充分保障科技评奖的无争议性,唯有如此,科技才能切实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奖励英雄机长 鼓励敬畏生命    2016年11月04日
  • ·生育奖励假“没得休”谁来管?    2016年11月03日
  • ·仅靠奖励建不成旅游文明    2016年11月0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