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必须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

2017年06月07日 08:53   来源:国际在线   赵强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今年的环境日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尊重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中国环保部当天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300余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的比例为78.8%。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生态文明新理念,这一生态文明新理念既高瞻远瞩,又切实可行,不仅成为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与共鸣,为促进世界环境保护理念与行动的提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段话高度浓缩而又精准地概况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文明新理念的深刻内涵,也高屋建瓴地指明了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与价值次序,坚定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发展的信心。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共同繁荣,是我们民族既有的生态文明理念,也是一种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到验证的生存智慧,在今天仍具有启发与实际意义,必须继承与发扬光大。

  当然,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必须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秉持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一观点表明了新生态文明理念中的价值次序。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发生冲突与矛盾时,理当要前者而舍弃后者。特别是在现代化生产、生活的巨大冲击和压力下,生态环境日趋脆弱,必须更加警醒: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我们须时刻牢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我们绝不能重蹈覆辙!

  根本而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前不久中央环保巡视组奔赴各地巡视,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与积极配合,说明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有着美好的向往,这样的民心就是金山银山也换不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正确价值取向。历史上,欧美一些老牌工业国家大多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线,对世界环境的破坏和恶劣影响至今仍未消除。我国人口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必须避开发展陷阱,不能走欧美老路。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因而,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与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新生态文明理念,坚定信心,毫不动摇地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始终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发展观,更新政绩观,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民族创造更好的未来,也为世界环境的改善树立中国样本,为造福世界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文/赵强)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