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人班15对情侣”是一种恶意炒作(图)

2017年06月02日 11:10   来源:东方网   张西流

  5月21日,微博传出成都一高校43人的班级,出现了15对情侣,毕业之际在重庆一景区集体举办婚礼,8对还领取了结婚证。这一“新闻”在随后数天成为全国各大媒体和微博用户关注的焦点,公众的惊讶、祝福、调侃以及对婚姻的讨论,一度将这场特别的婚礼推向了微博热搜榜单。然而,记者数日来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6月1日《成都商报》)

  先有“成都一高校43人毕业班15对情侣”的假新闻,后有“15对情侣在重庆一景区集体举办婚礼”的虚假信息,不管是景区“策划”,还是团队“创意”,蓄意炮制虚假网络信息,本身就是一种恶意炒作行为。换言之,制造虚假事件,与当今诚信社会格格不入,轻则违背了信息真实原则,重则损害了公共道德。可见,当网络炒作,影响了众众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度时,实际上已变成了一种恶行。

  时下,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炒作的阵营已经转移,网络成了草根群体的舞台,也成了炒作者的天堂。网络炒作有低门槛和高效率的特点,借助电脑和网络传播可以瞬间传遍天下,凝聚起超高的人气。问题是,网络炒作良莠不齐,一些恶意的炒作,既另类又反常,违背了社会道德,挑战了法律尺度和社会秩序。比如,杜撰“43人毕业班15对情侣”事件,既欺骗了公众,放大了当今大学生的婚恋焦虑,又损害了“躺枪”高校的社会形象。

  因此,网络恶意炒作事件频发,值得有关部门反思。首先,应给各类网络炒作设定一个边界,最超码要保证炒作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不能消费正义、欺骗大众。什么该炒作,什么不该炒作,即使没有明文规定,也要有一个起码的道德准则。要通过制度的建设,构建网络媒体完善的、行之有效的道德制约体系,监督网络媒体始终坚持清醒自律的态度。特别是网络等媒体工作者,需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该始终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内化为职业精神。

  更重要的是,应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并加以政策和法规的引导,提高政府对于虚假、低俗炒作和网络信息的技术制约与实质监控。政府应该明确新闻炒作“把关人”的角色定位,在政策上做积极的引导,有必要完善相关法规,对那些恶劣的炒作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提高恶意炒作的违法成本。因此,对于恶意炒作“43人毕业班15对情侣”,不能止于澄清事实真相,也不能止于道德评判,应给予相关景区、网站及当事人相应的处罚,承担违法成本。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