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金砖合作将迎来第二个“金色十年”

2017年05月31日 07:11   来源:经济参考报   郭奔胜 闫珺岩

  5月的厦门,已有盛夏的热度,片片白帆点缀在辽阔的海面,极目天舒。几十天后,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将在这里拉开帷幕。本次会议主题为“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走过十年光阴的金砖国家合作之帆如何驶入第二个“金色十年”,令世界充满期许。

  “目前全球经济面临很多问题,比如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拉大等,世界急需一种新的方式来探寻合作共赢的新道路,而金砖合作正是这样的创新尝试。”日本富士通总研经济研究所主席研究员金坚敏说。

  金砖五国是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应对全球性挑战是责任所系,而加深经济合作,创新增长方式,构建贸易投资大市场,正是金砖提供的解决方案。从莆田平海湾风电项目到印度中央邦道路项目,再到巴西、南非、俄罗斯的绿色能源项目,2016年,新开发银行批准7个贷款项目总金额达15亿美元,为金砖国家绿色能源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急需的资金。实践证明,金砖国家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也提供了包括新开发银行在内的更多公共产品,走出了一条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共赢新路。

  2016年7月,华为公司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揭牌成立了非洲地区首家信息通信技术创新体验中心,当地民众可以体验到5G通信技术、虚拟现实等先进研发成果。该中心已与南非多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将在未来5年为南非培训千名行业人才,从而提升南非本地科技发展水平。

  “从修路架桥到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联通,互联互通项目正给金砖国家带来更高层次的联通便利,从而促进贸易、投资、金融、旅游、人文交流的全面升级。”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狄伯杰说。

  联合国贸发会议经济事务官员梁国勇认为,金砖国家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相互对接、货币金融相互融通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五国之间的合作不仅对自身有利,可以实现增长联动、发展共赢,而且具有很强的区域和全球溢出效应。

  在继续扩大经贸合作的同时,金砖国家间的人文交流也在不断升温。金砖国家媒体峰会、金砖国家电影节、金砖国家国际象棋大师赛等各领域活动精彩纷呈,成为金砖国家民心相通的新范式。

  开放包容,才能实现发展共赢。今年3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表示,将探索“金砖+”的拓展模式,通过金砖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大国或发展中国家组织开展对话,建设更广泛伙伴关系,扩大金砖“朋友圈”,把金砖合作打造成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南南合作平台。

  俄罗斯智库“瓦尔代”俱乐部研究规划主任雅罗斯拉夫·利索沃利克认为,“金砖+”模式体现了金砖国家合作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为更多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化进程提供了一个理想平台。在发达国家保护主义和内顾倾向抬头的背景下,这一提议给经济全球化注入了新动力。

  扩大金砖“朋友圈”,是很多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热切希望。澳大利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主席戴维·托马斯认为,“金砖+”模式的主要受益者将是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它们在国际舞台发挥重要作用,将促成更加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

  扩大金砖“朋友圈”,也是金砖国家合作进一步深化的客观需要。金坚敏认为,金砖“朋友圈”越有价值,越活跃,大家越愿意来这里,越离不开。“朋友圈”里会有一种道德约束,容易达成共同遵守的规则。有很多双边难以解决的问题,到“朋友圈”里,也就是多边情况下,就容易解决。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金砖合作进入“中国年”    2017年01月06日
  • ·金砖合作树大根深    2016年10月20日
  • ·十年“金砖”不惧磕碰摔打    2016年10月19日
  • ·周边外交再续航 金砖合作启新篇    2016年10月1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