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专家谈】十年发展枝繁叶茂,金砖合作稳步前行

2016年10月19日 15:18   来源:法制网   徐秀军

  10月16日,以“打造有效、包容、共同的解决方案”为主题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在印度果阿举行。2016年正值金砖国家合作1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题为《坚定信心 共谋发展》的重要讲话,用“枝繁叶茂、树大根深”积极评价金砖国家合作10年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就金砖国家共同应对国际大环境带来的挑战提出倡议。

  10年来,金砖国家合作不断走实,并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架构,日益发展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机制。10年来,金砖国家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并取得突出成就。10年共谋发展,让金砖国家的份量更重、成色更足。

  首先,金砖国家已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和稳定复苏的压舱石。尽管在过去几年中金砖国家经济增速大幅放缓,但金砖国家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势头一直没有发生变化,金砖国家依然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2015年金砖国家经济增速高出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增速0.8个百分点,高出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达2.9个百分点。2000年至2010年间,在全球纳入计算的191个国家和地区中,金砖五国对世界经济增速的平均贡献率达44.8%,在2011年至2015年间则一直维持在50%左右的水平。2015年金砖国家按市场汇率计算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份额由2000年的8.2%提高至22.5%;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份额由2000年的18.7%提高至30.8%?

  其次,金砖国家务实合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作为一个整体,金砖国家已发展成为以首脑峰会为中心、涵盖不同领域的多层次合作机制,相互合作不断深入。这主要表现在领导人会晤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推进金砖国家合作更加务实。回顾历届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主要成果不难发现,金砖国家合作越来越注重规划和落实。自2012年第四次领导人会晤起,五国对外发表宣言的同时还制定了行动计划,这既为下一步合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审视合作成效提供了依据。值得提出的是,2013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决定设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机制后,经过两年时间的筹备,新开发银行于2015年7月正式开业,应急储备安排协议也正式启动。这意味着金砖国家合作开始迈向实体化。

  最后,金砖国家发展与合作战略对接迎来新的机遇,并塑造金砖国家新的增长点。在国内层面,近年来金砖国家都启动了新一轮的改革进程。例如,2013年中国宣布内容涵盖15个领域、60项具体任务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2014年印度新总理莫迪上台后启动了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大规模经济改革计划,内容包括降低通胀、简化征税、创造就业和招商引资等;巴西、俄罗斯和南非也出台了一系列应对经济下滑刺激经济增长的改革计划和政策措施。在国际层面,近年来金砖国家均调整了对外经济合作战略规划,并提出了一系列对外经济合作倡议。例如,2013年中国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并将其作为中国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2014年在印度政府换届后,莫迪政府将“季风计划”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2015年1月,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正式启动;巴西与南非也致力于推动所在区域的经济一体化。通过战略对接、勠力同心,金砖五国最大限度地寻求各自发展战略的利益契合点,充分挖掘利用经济的互补性,发挥战略合作的聚合效应和规模效应。

  总之,从金砖国家10年的发展历程可见,金砖国家发展与合作的巨大成就是在共同应对各种问题与挑战中取得的。国际社会的各种质疑并没有成为金砖国家合作的障碍,相反,金砖国家10年共谋发展让那些质疑的声音不攻自破。展望未来,金砖国家依然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合作空间。以此次果阿领导人会晤为新的起点,金砖国家将会创造更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为金砖国家的未来添彩增色。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十年“金砖”不惧磕碰摔打    2016年10月19日
  • ·周边外交再续航 金砖合作启新篇    2016年10月18日
  • ·金砖“成色”依旧十足    2016年10月17日
  • ·金砖机制为世界打造解决方案    2016年10月17日
  • ·智库学者果阿札记一:金砖起锚    2016年10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