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金砖“成色”依旧十足

2016年10月17日 07:49   来源:人民日报   何亚非

  刚刚落幕的印度果阿金砖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与金砖国家领导人举行重要会晤,签署了一系列重要协议,取得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等一系列丰硕成果,使全球目光再次聚焦“金砖五国”。世人期待金砖国家机制能够引领发展中国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东西方共同治理的方向转变,推动全球化、全球治理向新的阶段迈进。

  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金砖五国在金融危机后的表现充分说明,金砖国家机制非但没有褪色,反而光彩照人。

  首先,金砖国家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世界金融危机以后,金砖国家或多或少遭遇了困难和挑战,不少西方国家因而贬低金砖机制,宣称“金砖褪色了”或“金砖破碎了”。这种说法源自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集体崛起的担忧。但事实上,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金砖机制已经日趋成熟,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全面合作架构,成为发展中大国在政治、经济、金融、发展、文化等诸多领域进行交流、对话、合作的重要平台。金砖国家的团结合作将进一步提升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事务中的整体话语权和决策权。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如今金砖的“成色”更足,金砖机制的凝聚力更强,在国际事务中日益成为代表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力量。

  同时,金砖国家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克服全球经济失衡、推动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还是在应对其他全球性挑战方面,金砖机制在国际事务中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可以说,解决全球性挑战离不开金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参与和合作。

  其次,金砖国家机制是当今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也将推动全球治理加快由过去的西方治理向东西方共同治理转变。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全球治理体系也要相应调整。金砖国家元首定期会晤机制以及在G20峰会前的非正式会晤机制,加强了金砖国家在经济增长、金融改革、气候变化、贸易摩擦等方面的协调和合作,有助于共同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提升发展中国家整体代表性,也有利于敦促发达国家减少其货币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为实现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目前正步入成熟、稳健的新时期。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是对现有国际治理结构的替代和否定,而是一个与发达国家长期互动、相互补充的过程。金砖国家加强合作不是像有些西方国家所说的,要谋求推翻现有的国际体系、推翻全球治理体系、另起炉灶,我们希望的是完善这样的体系,让这一体系更加适应形势的发展。

  第三,金砖国家推动和引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有利于克服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缩小国际贫富差距、引领世界进入新全球化时代。在金砖国家的推动下,杭州G20峰会第一次把发展问题列入G20的正式议程。金砖国家关于“发展问题是经济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这一论断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这显然有利于维护国际的公平正义,也有利于构建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金砖国家非常重视通过发展来解决脱贫和扶贫问题。在解决脱贫问题方面展现了自身的成果与经验,并且,金砖国家还通过“南南合作”的渠道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减少贫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从而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我相信,果阿金砖峰会一定会为全球发展和解决全球性的、紧迫性的挑战提供新的推动力。

  (作者为盘古智库高级顾问,外交部原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副主任)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金砖机制为世界打造解决方案    2016年10月17日
  • ·智库学者果阿札记一:金砖起锚    2016年10月13日
  • ·丝路筑梦 金砖闪耀    2016年10月11日
  • ·加强媒体合作为“金砖”添色    2015年11月3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