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重提贞操观等于驱使女性回归牢笼

2017年05月25日 07:5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尼德罗

  再要求女性“三从四德”,再要求女性回归牢笼,实际上是拿女性人生的丰富性、多样性和自主性去换所谓的稳定性。

  ------------------------------------------------

  《欢乐颂2》播出10余天,涉及贞操问题、处女情结的剧情引发热议。剧中,邱莹莹的男朋友应勤第一次请“22楼五美”吃饭,但曲筱绡在玩闹间不小心说出了——“五美”中只有关关是处女的事实,从小在县城保守家庭中长大的应勤瞬间脸色大变,将邱莹莹叫出质问。

  与此电视剧情节存有相似之处的,还有近期同样被热议的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女德文化研究学者丁璇在江西九江学院的讲座内容。丁璇在讲座和后来接受媒体访谈中都提到女性应该如何自爱,强调衣着标准,但传播最广泛的一句话无疑是“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

  在儒家文化的势力范围,贞操观作为主流价值存在了近800年,它从南宋以降开始占领人们的心智,到20世纪初开始经历退潮。直到最近若干年,贞操观才越来越没有市场。丁璇之所以引发热议,恰恰因为处于舆论边缘地带的她在公共表达中说出了惊人之语,而且,其发言场合是年轻人占绝对多数的大学校园。

  反对女性贞操观,理由可以列出上百条。但值得提醒的是,这可以被看作是部分女性面对婚姻市场时制订的一种竞争策略。之所以这一策略被反复鼓吹,甚至被接受、被实践,原因自然是男性群体中存在着相对应的女性贞操观。女性保持贞操,相当于给自己贴了不一样的标签;而男性群体对处女的迷恋,依旧存在于很多人的脑海中,至少不少人会认为这是婚姻竞标的加分项。

  丁璇对女性贞操的强调,是一种以点带面体系化的论述。贞操仅仅是最敏感的一部分,除了不允许存在婚前性行为,她还认为要努力旺夫,对丈夫打骂不还口还手。丁璇直言不讳:“三从四德没有禁锢女人,都是教女人怎么才能做一个好女人。”可以看到,所谓女德其实是让女性主动进入一个牢笼,在对女性提出各种要求的同时,却不见对男性的要求。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稳定婚姻。现代婚姻之所以不够稳定,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男女越来越趋于平等。传统的婚姻状况却因为男女之间极大的不平等,造成了女性不能也不会主动提离婚,男性则可以享受不平等的状态。所以,这就导致婚姻本身非常稳定。当然,在确保婚姻稳定的前提下,丁璇会进一步要求女性做各种“旺夫”举动,比如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处理好邻里关系,如何爱护孩子。这些话你很难说不对,但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旺夫,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被抛弃。

  久而久之,女性就越来越认可这种状态。为什么呢?因为长期“相夫教子”,长期为家庭牺牲,这样的女性也就丧失了独立性,女性对于家庭的依附程度会非常之高。这样的女人自然整日担惊受怕,害怕被抛弃。反过来看,如果一个女性有自己的工作,有处置自己身体的权利,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追求,无论她是单身、恋爱还是已婚,这样的女性都不会太过于依附家庭,都更有安全感。

  丁璇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背景前提,随着女性教育权利得到保证,女性在职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对家庭的依附——无论经济、情感还是别的——都在下降。某种程度上,传统社会中需要依靠男性、家庭生存的女性,已经成功走出了自己的牢笼,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可以自主生活。在这种情形下,再要求女性“三从四德”,再要求女性回归牢笼,实际上是拿女性人生的丰富性、多样性和自主性去换所谓的稳定性。

  已经睁开眼看世界的绝大多数女人想要获得美丽的人生,用贞操换男人,这种策略已经过时,而且极不靠谱。毫无疑问,依靠自己的努力摆脱对家庭的深度依附,即使进入婚姻,也要求男性投入家庭内务,这才是确保自由与安全的必经之道。回到开头,《欢乐颂2》里的应勤不是传统,不是保守,而是没脑子,没有安全感。这样的男人不坏,但很蠢,独立自由的女人都瞧不上他。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女性的身份定位可以变一变    2017年05月12日
  • ·社会要充当生育女性的安全阀    2017年01月17日
  • ·女子中学不应止于“因性施教”    2016年10月17日
  • ·做实“三圈”消除女性成长障碍    2016年09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