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欺世盗名的“伪景区”,背后有多少利益投机

2017年05月02日 10:18   来源:光明网   然 玉

  近年来,我国A级景区数量快速增长,仅4A级景区数量便从2001年的187家增长至2016年被摘牌前的2800多家。记者调查发现,在较低门槛下,一些民间公墓、商贸城等竟被评为A级景区,还有一些涉嫌存在“边建边评”“未正式开业便评级成功”“违规用地”等问题。专家认为,之所以存在那么多奇葩景区,是因为一些地方为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及影响力,在主观打分中“放水”评A、在日常复核中“放水”保A。(5月1日《北京晨报》)

  墓地、商城居然都可被评为A级景区,这着实颠覆了许多人的想象。此类严重注水、名不符实的奇葩景区,不仅丝毫没有权威性和参考意义可言,而且势必会给消费者带来显而易见的误导。如此这般,所谓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在不少地方被彻底“玩坏”。这种饮鸩止渴的的做法,在伤害游客切身利益的同时,也注定会对某地的公共形象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可以预见的是,由A级景区招牌“超发”所造成的信誉贬值,最终定会让投机者得不偿失。

  现实中,关于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实则有着一套完整的规范。在此前提下,之所以仍会有那么多景区欺世盗名,最主要原因想必还在于“层层委托”的职能管理模式。按照规定,“3A级、2A级、1A级景区由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委托各省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负责评定。省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还可以向地市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再行委托。” 到最后,形成了本地主管部门给本地景区评级的格局,“放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之所以说一些掌握低级别景区评定权的市县级旅游部门会将这种权力滥用,其实并不难理解。首先,“制造”更多的A级景区,同样是一个“刷政绩”的过程。更不用说,这其中往往还伴随着权力寻租、利益勾兑的情形;而除此以外,发展旅游产业还存着地域竞争的问题。在更多A级景区意味着更多客源的逻辑内,各地当然会争相放水,唯恐“坚持原则”让自己吃亏、让别人占到便宜……由此,几乎可以断定,围绕A级景区评定,某些环节的激励机制显然是存在偏差的。

  还需说明的是,所谓奇葩景区层出不穷,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超越了“旅游业”的范畴。不少地方、不少项目如此热衷于评上A级景区,其根本目的无非是为了炒低价、抬房价、拉租金。在这种操作手法下,“A级景区”更像是概念炒作的噱头,更像是以小博大、一本万利的杠杆。当景区评级,如此之深地卷入了一场巨大的利益算计之中,其注定会丧失掉原本的专业性与独立性。权力变现的冲动,遇上了资本投机的诉求,两者一拍即合,制造多少奇葩景区都不奇怪。

  也许正是看到了既有规则中的明显漏洞,近些年来相关主管部门已经有意将景区复核权上收,并且加大了对景区摘牌、降级的处罚力度。但,一个众所周的的道理是,每一个奇葩景区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滥权渎职的地方职能机构。惟有让后者为自己的“放水”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方可杜绝类似闹剧重演。(然 玉)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伪景区”背后有多少利益投机    2017年05月02日
  • ·景区评级乱象揭示管理模式问题    2017年05月02日
  • ·为打破景区“终身制”叫好    2017年03月24日
  • ·景区“降价听证会”不妨再多些    2017年03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