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评级乱象揭示管理模式问题

2017年05月02日 07:21   来源:西安晚报   

  主持人:近年来,我国A级景区数量快速增长,仅4A级景区数量便从2001年的187家增长至2016年的2800多家。记者调查发现,在较低门槛下,一些民间公墓、商贸城等竟被评为A级景区,还有一些涉嫌存在“边建边评”“未正式开业便评级成功”“违规用地”等问题。

  斯涵涵(湖北 职员):一些民间公墓、商贸城等竟被评为A级景区,门槛之低令人吃惊。这些所谓的景区门可罗雀,也鲜有人知,但一块A级景区的金字招牌就可以使所有者、经营者拥有收取门票的资格,也让当地管理部门有了一些政绩数据,多重利益的驱动之下,让“低劣景区”层出不穷。

  主持人:具体而言,景区的分级评价上为何会出现种种乱象?

  然玉(四川 媒体人):现实中,关于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实则有着一套完整的规范。在此前提下,之所以仍会有那么多景区欺世盗名,最主要原因想必还在于“层层委托”的职能管理模式。按照规定,“3A级、2A级、1A级景区由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委托各省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负责评定。省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还可以向地市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再行委托。” 到最后,形成了本地主管部门给本地景区评级的格局,“放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主持人:病因找到了,如何对症下药?

  木须虫(湖北 公务员):景区静态评价、只授牌不摘牌,让景区评级低成本一劳永逸,加剧了评A的功利化倾向。去年国家旅游局加大对景区摘牌、降级的处罚力度,产生了一定的震慑效应,各地景区评级已经逐渐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景区评A还应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景区评A的透明度,增加景区检查、复核的频次,建立健全更为严格的“摘牌”机制。此外,还应有效抑制景区评价的政府干预,建立旅游市场秩序管理更为科学的评价机制,引导地方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旅游市场的监管上来,降低评A的政绩驱动,让评A逐步回到名实相符的轨道。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