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非法集资“祸农”

2017年04月28日 07:23   来源:经济参考报   

  据报道,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杨玉柱日前表示,非法集资活动呈现“下乡进村”趋势。一些地方的农民合作社打着合作金融旗号,突破“社员制”“封闭性”原则,超范围对外吸收资金;有的改头换面投资理财公司、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在农村广布“熟人业务员”,虚构高额回报理财产品吸收资金。

  不少网民表示,非法集资“下乡进村”,暴露金融监管缺位、农村投资渠道狭窄、农民普遍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易受利益驱动等问题。有关部门应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从源头上根除非法集资土壤。

  非法集资“下乡进村”

  网民“刘晶瑶”称,农民脱贫致富之路本就走得磕磕绊绊。如今手里有了点闲钱的他们,想要通过理财的方式,实现财富增长,在“养儿防老”之外多一点保障,却屡屡遭遇非法集资的陷阱。辛苦积攒的血汗钱、救命钱打了水漂,让人情何以堪。

  网民“王钟的”表示,农村历来是金融监管的薄弱地带。打着“金融创新”幌子的非法集资,尽管有着互联网、虚拟货币等外衣遮掩,但在本质上与传统的农村金融乱象并无差别。

  网民“尚前名”表示,近年来,受收入增加、投资渠道狭窄、储蓄存款“负利率”以及高额回报引诱等因素影响,一些地区农民参与非法集资的现象频现,参与程度和组织化水平逐步提升,加上风险大、监管难的特点,大额化、普遍化、有组织化和高利贷化的“四化”趋势十分明显。

  完善监管重拳出击

  网民“霍计武”表示,政府相关部门不能坐视非法集资“洗劫”乡村,工信、银监、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应充分重视,时刻负起保护辖区群众财产不受欺骗的责任,下定决心铲除辖区的非法集资,让基层非法集资活动不再猖狂泛滥,让财迷心窍的骗子受到严惩,不再逍遥法外。

  网民“尚前名”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民间借贷的日常监测机制,增加监测频度,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准确性,定期采集和重点监测民间借贷资金来源、资金投向、利率变动、区域分布等情况,对部分农村民间融资较为活跃的地区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提高数据的时效性,引导民间借贷良性、合法发展。

  网民“莫开伟”表示,有关部门应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从源头上消除一些公司利用合法证照或模棱两可的经营范围作为非法集资的幌子,明确非金融类企业经营公司的业务经营范围。同时,建立立体社会监管平台,聘请专业人员担当农村社会防止非法金融活动的监督人,充分发动社会监督力量,铲除农村地区非法集资生存土壤。(记者 赵东东 整理)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