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四个新作为”,需加快创新转型

2017年04月18日 08:14   来源:解放日报   ■黄金平

  ■上海是国资国企的“重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是上海改革创新的关键一招棋,根本目的是管好国有资本、放活国企,让国资更好体现国家战略定位,通过国资管理创新带动国企改革发展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更好地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留住人才,上海加快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鼓励科研人员带着科技成果离岗创业,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

  作为上海新一轮发展的主线,“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抉择是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国家对上海的战略定位、从上海自身发展的阶段特点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四个新作为”的要求。实现“四个新作为”,上海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创新转型。

  “试验田”意味着开拓

  “良种”就是制度创新

  改革创新是中央对上海的要求,也是上海的出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引领,以自贸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强重点领域改革系统集成,是上海改革的重点。

  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全国第一家自贸试验区,是中央为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强调,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块大试验田,要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护,期待有好收成。“试验田”意味开拓,“良种”就是制度创新。作为改革高地,上海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在建立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方面,保持先发优势,用好用足扩大开放的优势和潜能。

  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区内新注册企业至今已有4万家,超过自贸试验区挂牌前20多年的总和。以浦东1/10的面积,创造了新区3/4的生产总值;以上海1/50的面积,创造了全市1/4的生产总值,反映出制度创新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三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理念和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分领域、分层次在全国复制推广。同时,第二批、第三批自贸试验区逐步获批建立,形成从沿海到内地的格局。自贸试验区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一扇窗口。从这里看出去,是全球经济动向和期待;从这里望进来,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上海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破除制度性瓶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造的活力。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探索行政权力的标准化管理,全面实施按行业、领域和市场等形成的一系列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方案。通过改革创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换来了企业的动力和市场的活力。

  上海是国资国企的“重镇”,但从总体上说,国资国企的动力活力不够,能级能量还不够高。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是上海改革创新的关键一招棋,根本目的是管好国有资本、放活国企,让国资更好体现国家战略定位,通过国资管理创新带动国企改革发展。2013年12月率先推出“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意见,为国企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16年上海地方国企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均排名全国省市和计划单列市之首,为上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科研成果转化成关键

  集聚和激励人才是根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科创中心建设,是新形势下中央对上海的新要求、新定位,也是上海突破自身发展瓶颈、重构发展动力的根本举措。上海坚持把建设科创中心作为当好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载体,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科创中心建设“22条”和一系列配套政策,加快构建支撑科创中心的“四梁八柱”,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具体而言,上海集中力量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汇聚一流的大科学基础设施和高水平的创新单元、机构和平台;推进一批研发、转化的功能平台建设,支撑产业创新发展;打造一批创新集聚区,以承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和营造全社会的创新氛围。

  科技成果转化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科技成果转化不了,就难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上海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加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力度,对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和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予以明确规定,提高科研论文、研究成果从“纸”变“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例如,上海理工大学将太赫兹技术研究院的科研成果作价入股成立公司,并协议将公司72%的股权授予研发团队。虽然这不是上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股权激励的首例,但在此案例上,有关部门形成了共识和会议纪要。由此,高校科技成果的股权激励有望变得畅通。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更好地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留住人才,上海加快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落实公安部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12项出入境政策,积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带着科技成果离岗创业,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

  现在,上海科创中心的“四梁八柱”初见雏形。从“神舟”飞天到深海探摸作业,再到世界最强激光脉冲输出等,在这一系列中国科学大事件中,都闪现着上海科学家的身影,也凝聚着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智慧。

  压减“三高一低”产能

  打造一批“四新”经济基地

  近年来,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加速通道,低端、污染企业关停并转,不适应上海定位的产业向外转移,资源要素逐渐向高端产业和新经济领域集聚。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要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改变以高投入、高增长求回报的思维定式,转变要素驱动的发展方式,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下定决心减少经济增长对重化工业、投资拉动、房地产业和加工型劳动密集产业的依赖,坚持以质量、效益、结构优化为导向的发展。

  加快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按照“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方针,上海深化推进国家和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能级和水平进一步提升,郊区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快速发展。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5%。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中国制造2025”上海行动纲要,民用航空、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取得重点突破,新支线客机正式交付、大型客机正式下线,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12.4%提高到2016年的15.2%。

  在压减“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落后产能的同时,创建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的经济实践区,打造一批创新企业集聚、产业生态完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四新”经济基地。智能家居、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等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三维打印、机器人、智慧照明等新兴领域快速成长。

  经过多年的调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较好的局面。2016年全市 GDP 达到27466.15亿元,比2015年增长6.8%。这是自2008年以来,上海年度GDP增速第一次跑赢全国增速。与之相伴,近10年来GDP单位能耗降低了45%以上;企业盈利、政府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每年都实现了预期的增长目标。可以说,我们实现了一个艰难跨越。这为加快创新发展和经济转型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