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击“套路贷”亟须填补法律空白

2017年04月13日 07:17   来源:经济参考报   

  据媒体近日报道,上海等地出现了一种所谓“套路贷”的金融骗局,处心积虑地以非法占有借贷人的财产、房产为目的,用合法的形式掩盖其诈骗性质,利用借贷人社会经验不足的弱点,将原来不过几万元的借款,通过“平账”等手段将还款额提升到几百万元,进而逼着当事人抵押房产。不少人已经倾家荡产。

  对此,网民呼吁相关部门重拳打击。同时建议,根治“套路贷”等乱象,须从填补法律空白入手,防止“套路贷”通过诉讼变成合法债务;还应完善正规的借款渠道,满足人们对小额贷款的需求。

  严厉打击铲除“黑手”

  有网民表示,“套路贷”实在是“套路满满”,一些大城市的作案人员都是有组织的,团伙分工明确,还有专职的律师。一边是有预谋有组织的犯罪,另一边是对风险并没有足够准备的社会普通阶层,单个家庭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最后倾家荡产。

  网民“上海滩旁观者”说,与普通高利贷不同,“套路贷”完全是有组织,有预谋,有暴力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用暴力和欺骗把书面的东西做得“合法”。

  填补法律和融资空白

  有网民建议,“套路贷”入刑迫在眉睫。而对于“套路贷”取证难等问题,网民期待尽快填补法律空白。网民“孤山独不降”认为,“法律也有缺陷,没有集体诉讼制度。零散个体案件如果不合并,很难看出违法,(因为)实体证据链是完整的。”

  网民“上海滩小律师”分析说:“‘套路贷’目前为何泛滥成灾?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玩‘套路贷’的知道法院程序。纯粹黑社会性质的暴力讨债并不可怕,犯罪毕竟见不得光,现在‘套路贷’是能通过诉讼变成合法债务,那就太可怕了。”

  网民“crazy-trees”认为,各种非法集资或者高利贷正在受到严打,“但问题的根源是,老百姓没有更好的借钱门路。现在社会上借钱这么难,银行的手续太麻烦,高利贷能短期内到账,解决燃眉之急。”有网民建议,亟须完善正规的借款渠道,满足人们对小额贷款的需求。从根源上解决“套路贷”、高利贷等贷款乱象。

  (记者 曾德金 整理)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罗尔的套路太伤人    2016年12月01日
  • ·先谙熟套路,再超越套路    2016年10月11日
  • ·西式选战套路带不来“变革”    2016年08月17日
  • ·不雅照风波背后全都是“套路”    2016年07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