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这不仅为当前把家庭文明建设抓实抓好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也意味着注重家风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一环。
家风建设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天下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国古代典籍中对崇德向善、遵规守礼、刚正不阿等的理解,最初是作为一种对个人美德的赞誉而逐渐演化成社会规范并被广为影响传播。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信念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对个人而言,良好家风家教有利于安身立命、被社会所接纳;对社会而言,良好家风家教具有使社会和谐稳定、有序发展的作用;对国家而言,良好家风家教具有礼治天下、约束为政者行为的功能。可以说,中国传统家风家教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家风建设是正风肃纪的基础工程
一个社会良好的风气靠千千万万家庭淳朴家风的聚拢,执政党良好党风政风的形成靠广大领导干部良好作风的养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风肃纪、反腐惩恶,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这深刻揭示了家风在党的作风建设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这几个层面环环相扣、息息相关。强调家风建设,实际上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关系紧密,也是当前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基点。
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为了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刻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从领导干部良好家风建设入手,让“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骨髓,进而产生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而奋斗的理想追求。领导干部要牢记自己是人民公仆,没有任何搞特殊化的权利,要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准则,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通过营造“从严治家”的好家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各项部署要求的落地落实。
让正家风成为严以修身的必修课
优良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家庭都应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让正家风成为严以修身的必修课。
一是不断丰富家风内涵。中国传统社会的家风家教倡导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忠诚责任等。领导干部要带好头、作表率,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做家庭美德和家庭文明的践行者、示范者。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发展变化,家风建设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领导干部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尤其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风培育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是自觉遵规守纪。传统家风教化理念并不仅限于个体人格的养成,更为重要在于“治国”“平天下”。为官从政,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造福一方。领导干部对良好家风的弘扬和践行必须要与党纪法规有机结合,要严于律己,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始终做到心中有戒不妄为,在家规家风潜移默化的熏陶涵育与党纪国法的刚性约束下,真正做到严以修身。
三是筑牢理想信念。党性教育是党员干部正心修身的必修课。要带着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看家本领,学习历史、哲学及综合文化知识,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领导干部尤其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群众服务,而不能为个人和家庭谋私利。总之,治国先齐家,家和万事兴,家风建设绝不是小事,而是事关国家稳定祥和、社会有序运转的重大问题,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把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落到实处。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孙兰英)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