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重视制造业、支持制造业、发展制造业必须成为共识。金融作为经济的血脉,应当为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新鲜血液,成为支持制造业的先锋。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高度重视和持续改进对“中国制造2025”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制造业发展的难点痛点,着力加强对制造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
无论其他行业如何发展,制造业都是基础,是国民经济平稳有序、健康发展的根基。对中国来说,过去三十多年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制造业功不可没。正因如此,重视制造业、支持制造业、发展制造业必须成为共识。金融作为经济的血脉,应当为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新鲜血液,成为支持制造业的先锋。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对制造业的支持明显出现了问题,银行资金疏远制造业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不仅如此,它还带动了社会资本撤离制造业。此次五部门出台“意见”,正是为了让金融的服务职能归位。
首先,支持制造业是金融机构的责任所在。今天的金融业为什么风险越来越大,就是因为离制造业越来越远了,而不是金融机构所说的制造业是不良贷款等问题的主要制造者。恰恰是金融机构对制造业的关心少了、服务少了、服务的成本高了,才造成制造业的违约现象多了。金融业必须从自身找问题,才能真正服务制造业、支持制造业。
其次,要明确支持的重点和方向。要求金融业支持制造业,也不是无目标、无条件的支持。“意见”明确指出,要着力加强对制造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加强对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行业的专业化支持。也就是说,有关方面已经给金融支持制造业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就看金融机构如何去做了。
再次,要转换工作思路和经营思维。过去,金融对制造业的支持,大多集中于大项目、大企业,只要“大”,不管其是否符合产业政策,是否具有风险,一概支持,且资产规模越大的支持力度也越大。那些具有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因为规模较小、资产不多,金融机构往往以抵押、担保物不足等理由拒绝支持,或支持力度很小。所以,必须转换工作思路,转变经营思维,把工作重点转向多支持科技型、轻资产企业,推动企业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最后,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此次“意见”由“一行三会”加工信部联合发布,而不是以往的很多部门一起发文,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各部门在金融监管方面已经形成共识,“意见”的执行将更具约束力。毕竟,“一行三会”才是金融机构的监管主体,金融机构能不能按照“意见”执行,“一行三会”有监管权,甚至有处罚权,自然对金融机构的约束力也会更强。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支持制造业的问题上,不要尚未支持,就把“风险”二字放在前面。只要投放资金,就会有风险,关键还是在于金融机构如何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如何织好安全网。(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中国制造业将迎来新的崛兴机遇
振兴实体经济要着力推进制造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