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房子的一切似乎都可以占据舆论的高点。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房地产市场定位,到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都清晰地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房子的原本属性是居住,二是这一“居住”属性不是或者至少目前不是唯一属性。当前的各种调控措施或政策,是希望房子更多地回归原本属性。
那么,原本居住为主的属性如何演变成为投资成分更重的属性呢?
笔者以为,房子这种属性的演变大背景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和与之相伴生的人民财富的增长。四十年前,中国还是世界上相对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实际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40,巴西的1/10。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和不断扩大,中国实际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以超过8%的速度增长。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一个在世界占比达1/5以上的人口大国,中国人的平均生活水准快速且持续改善。与此同时,中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数据显示,过去10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实现加速度增长,分别于2003年9月份、2008年8月份、2010年12月份和2013年1月份突破10万亿元、20万亿元、30万亿元和40万亿元大关,2014年年末突破50万亿元,截至2016年12月底,这一数值接近60万亿元。
从这一系列数字可以看出,居民储蓄余额的增长势头仍然强劲。在日常生活消费和条件持续改善与提高的情况下,更多的财富盈余该投向哪里,越来越成为更多普通百姓面对的问题。
再者,投资房产的赚钱效应明显和亲切。随着若干年来金融知识的普及,信用消费越来越被各个年龄段百姓所接受,失去公有住房分配机会的社会成员,渐渐接受使用积蓄和银行信贷工具实现购买房产,提升生活质量的愿望。与此同时,房贷质量的稳定和优质也为银行放贷倾斜向房地产提供了支持。而随着大城市人口流入的增加,房子的赚钱效应逐步凸显。正是在这种合力作用下,对房子的拥有者,尤其是多套房子的拥有者而言,房子原本的居住属性渐渐弱化,投资属性逐渐凸显。
而且,在上述条件下,这种投资收益的稳定和持续增长不断强化房产投资属性,并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
虽然,近年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顺利启程,基金、期货、信托、私募等等投资形式不断丰富,也确实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居民储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荒。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其他投资渠道相比,投资房产的技术含量要低很多,截至目前仍然收益稳定,属于低风险高收益。
不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遏制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同时,各地因城施策的地产调控措施陆续出台,从银行和购买者资格的源头上限制约束投资投机性购房行为,使房地产市场理性回归。因而,有理由相信,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持续加力,房子的真实属性将逐渐回归。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