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发“离婚冷静期”通知书值得一试

2017年03月20日 09:45   来源:南方网   刘天放

  3月17日,资阳市安岳县人民法院披露,针对一对“85后”夫妻闹离婚的诉讼,该院3月8日发出了首份“离婚冷静期”通知书,限定这对夫妻冷静3个月,其间不得向对方提出离婚。据悉,这也是全省首份“离婚冷静期”通知书。这份“离婚冷静期”通知书,从安岳县法院新设立的“家事少年审判庭”发出,通知书内容由该庭庭长经一天推敲最终形成。(3月19日每日经济新闻)

  看看报道中这对85后小夫妻为什么想离婚吧。无非就是婚后因为带小孩等琐事经常发生纠纷,“后来打了一次架,女方离家出走了。”而女方外出务工两年后,回到安岳县并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法院经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这对夫妻发生纠纷,主要原因是双方年轻、脾气大,“都坚持自己个性,离婚可能出于一时冲动。”真的如此,冷静一段时间,到时候再做决定也不迟。毕竟,双方都在气头上,做出草率决定的可能性大。

  中国人常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这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传统理念,也是一个传统民俗。意思是拆散别人的婚姻很恶劣,比拆庙还坏。虽然这是说给“第三者”听的,但用在法院判决上也未尝不可。这倒不是说法院不可判离婚,而是想说明婚姻家庭的重要性。一座庙拆了可以再盖,而拆散了一桩婚,就等于毁了一个家庭上下三代人的幸福,造成的痛苦和过失几乎无法弥补。当然,如果夫妻双方到了非离不可的地步,那么离婚也就顺理成章,而离婚也并非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

  然而,如今不少年轻人,都把离婚当成了儿戏,一点小事就要闹离婚,认识几天就要结婚,没过几天就要离婚,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因此,本着更加人性化的原则,发出一个“离婚冷静期”通知,也许就可以帮助那些“一时冲动”的小夫妻们收回离婚的愿望,使其“破镜重圆”,重新开始幸福生活,这就使社会多了一份和谐,这岂不是“成人之美”?

  然而,发“离婚冷静期”通知书,仅是四川安岳县法院的创新之举,而非全国范围内的首创,四川在部分地方正在搞试点。报道中称,2016年初,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部署,河南在部分法院开展家事审判改革试点工作,一些基层法院在离婚诉讼中,尝试实行3至6个月的离婚冷静期制度。此外,上海市部分基层法院,也启动了该项制度试点。可见,各地都在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中的内容,在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稳定等改革目标的相关要求上做事,且这样的案件也不公开审理,达到了最大化保护当事人隐私的目的。

  以前,就有不少婚姻专家呼吁开展“试离婚”,原因就是如今的年轻人在婚姻上较为轻率。速婚、闪婚、闪离,这些词出现得越来越频繁,盲目结婚导致轻率离婚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80后、90后在登记时,对婚后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都搞不清楚。一些人只注重个人感受,“合则聚,不合则散”等婚姻理念甚至还颇受认可和追捧。因轻率导致的离婚,给家庭、孩子和自身都可能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闪婚”和“闪离”,都不值得提倡,还要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规劝。

  可见,下发“离婚冷静期”通知书,即是与时俱进推出的一项人性化措施,有助于降低盲目离婚带来的风险。以前就有专家大胆地提出过“别居”制度,这与“试离婚”相仿,为处在婚姻十字路口的夫妻提供了“第三种选择”,这就与“离婚冷静期”不谋而合。而无论如何,结婚‘闪’,离婚也‘闪’,一点小事就嚷嚷着离婚,绝不能提倡。因此,下发“离婚冷静期”通知书的方式,就值得一试。(南方网刘天放)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离婚冷静期”体现法律人性化    2017年03月20日
  • ·“庆祝离婚全场打折”实在不妥    2016年12月05日
  • ·应急设备“不设防”?    2016年11月01日
  • ·宝强离婚,干卿底事    2016年08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